“新能源+”为中国西部农村蓄能加码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6-25 08:47:54

  中新社兰州1月26日电 (记者 丁思)“新能源+治沙”“新能源+农牧业”“新能源+生态修复”“新能源+沙漠风情游”等新模式正逐渐落地中国西部农村,为乡村绿色发展“蓄能加码”。今年1月26日是首个国际清洁能源日,新能源成为甘肃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建言献策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近年来,甘肃风光资源迎来“风光无限”。据甘肃省社科院发布的《甘肃能源发展报告(2024)》显示,甘肃新能源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构建的重要牵引,带动了装备制造、科技研发、配套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看中甘肃优质的风、光资源,以及辽阔的戈壁荒漠地,甘肃省人大代表、甘肃武威金宇浩睿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荣华自2020年带领团队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建设“金宇牧光互补现代农业园区”。

  “太阳能光伏板可以遮挡太阳直射地面,降低地面水分蒸发,光伏板下我们会种植沙生植物,改善牧场小环 境,也会起到治沙的效果。”金荣华2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说,“牧光互补”实现了牧场大部分电能自给,该团队还研发了用于奶牛牧场的黑膜沼气发电系统,变废为宝,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金荣华说,光伏产业与生态经济融合发展,这将为西部农村带来诸多福音,光伏板下还可以种植其他农作物,甚至还可以创新开发沙漠旅游,再加上大量光伏板的清理工作等等,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致富。

  “新能源+”产业如火如荼展开,这在甘肃省人大代表、金昌市市长王方太看来“还需因地制宜”。王方太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表示,由于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对生态治理、农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不同,各地实施路径、方式方法等均有差异,建议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小规模试点、再逐步推广,探索出适合各地的特色发展模式。

  王方太说,下一步,金昌市将综合考虑水资源保障和土地、电网送出消纳等条件,统筹电源侧、负荷侧、电网侧,坚持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开发,推动集中式风光电开发;科学推动屋顶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开发建设分散式风电,逐步发展矿区风电、尾矿光伏等“新能源+”,打造具有多种生态和经济效益的风光电项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甘肃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吴绍珍还建议,新能源消纳能力还需提升。随着新能源建设深入“沙戈荒”腹地,配套电网建设规模、运行成本快速上升,大规模新能源开发与电网安全、输送消纳之间的关系、电力市场体系的有序疏导还需要进一步协调,电网输配电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完)

  据民航局,2023年春运,预计民航将运输旅客7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增速为近五年最高。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

  碎块田连成网格田,沟渠桥涵通连其间。“黑龙江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超过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可增加10%至20%。”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窦洪波介绍。

  从整体情况来看,春运期间,民航的旅客运输量呈现大幅增加,民航市场复苏势头明显。

  60多岁的张炳乾对这座房子再熟悉不过了,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这位患有慢阻肺的老人,一大早又来了。接待他的是老朋友杨裕狂,一名行医40多年的老村医。

  新春新愿

杭翰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