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原拆原建的“上海模式”

来源: 南风窗
2024-06-02 02:34:06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张馨予

  发于2024.6.3总第114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在上海采访的那几天,每次与那些在老旧小区住了几十年的居民聊天,我总会在他们脸上看到一种混合着骄傲与愤懑的神情。当年能住进这样的住宅楼绝对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老房不再带给他们优越感,只带来各种生活上的不便。

  在一些城市,居民在原拆原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居民自主发起,居民主导,居民参与住宅楼设计,居民出资一部分。而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老旧小区的拆除重建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政府对于全市老旧小区拆建有一个长远规划,并且,一个小区动辄上亿元的拆除重建费用完全由政府出资。

  为什么上海会对原拆原建采取如此大包大揽的做法?在了解上海住房建设的历史之后,我的疑问才得到解答。

  1949年之后,上海建设了一大批工人新村。到1978年,上海新增住房面积1756万平方米,其中工人新村就占1139万平方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工人新村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工人新村几乎都是一套房子分配给几户人家,两三户甚至七八户居民共用一间厨房和卫生间。几十年来,“厨卫合用”不仅是居民矛盾的导火索,也带来了种种安全隐患。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新增病例主要就集中在容易导致病毒传播的厨卫合用的工人新村。因此,上海更有动力自上而下地“消灭”厨卫合用的老旧小区。此外,除了上海,全国恐怕也没有几个城市拥有这样的财力。

  必须承认,不需要居民出一分钱的原拆原建非常奢侈。正因如此,当许多城市的老旧小区原拆原建到最后落得一地鸡毛,上海老旧小区的居民或许能感受到更多温情。

  然而即便是这样,原拆原建项目在上海也并不是总能够顺利地推进。当原拆原建成为一项福利,人们难免有不同的需求和各种欲望。为了实现最大公约数,一些小区从征询意见到最终启动花费了数年时间,工作人员要与成百上千的居民反复沟通。

  一位拆除重建项目负责人告诉我,在居民签约率终于实现100%的那天夜晚,他坐在车里打开音响,感到音乐从来没有这么动听过。

  《中国新闻周刊》20 24年第20期

  “西红柿亩产量由原来的200公斤左右提高到近800公斤,且西红柿的完整性、美观性、适口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唐仁开告诉记者,“示范户的西红柿每亩产值增加近2400美元,年增收近8000美元。”

  也有分析认为,2023年手机价格整体或进一步降低。在刘雨实看来,明年手机价格持续两极分化可能性较大。“3000元以下中低端智能手机价格或将持续降低,以迎合大众需求,而5000元以上高端手机将维持稳定的市场份额。”刘雨实说。

<strong>  如果孕产妇出现了</strong><strong>发热、干咳等症状,该怎么办?</strong>

  <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自出土至今,鎏金铜牛多次走出国门,在日本、意大利等多国参展。这个曾“漂洋过海”的国宝,见证了什么样的传奇? </strong>

  1977年,考古队选择对规模较大且没有明显盗洞的101号陪葬墓进行挖掘。然耗时8个月,看到的依旧是一座早被盗掘过的墓。

  此外,为加大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时效性、靶向性,辽宁警税联合组建警税联合办案基地,集线索研判、案件办理、公安审讯、税务询问、侦查指挥、预警反制等功能于一体,取得良好的成效。特别是,针对新型涉税犯罪案件特点和规律,主动研发预警监控模型,实现对虚开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从事后打击向事前预警,事中阻断的精准转变,为全链条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提供精确制导武器。

何玉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