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七旬驯鹰人培养300余名传承人

来源: 齐鲁壹点
2024-06-23 14:23:06

  中新社乌鲁木齐5月23日电 题:新 疆七旬驯鹰人培养300余名传承人

  作者 陶拴科

  “小时候跟着家人上山时,偶尔会碰到小鹰就带回来,然后慢慢驯,给它喂食喂水,渐渐地小鹰也就习惯了我们的生活。驯化好后,我们就带鹰上山捕猎。”23日,谈起养鹰、驯鹰的故事,今年74岁的库尔马西·胡特曼依旧饶有兴趣。

  库尔马西生活在被称为“中国猎鹰之乡”的新疆阿合奇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从开始学习养鹰、驯鹰,至今已经50余年,是家族中第七代养鹰、驯鹰人。

  2011年5月,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阿合奇县举办一场与猎鹰有关的旅游活动。该县87名猎鹰手亮相,展示了与猎鹰的互动技艺,并展示了猎鹰抓捕兔子的场景。猎鹰敏捷的抓捕能力,也印证了“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俗语。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没有书籍或者文字记载,全靠祖辈一代又一代口头传承下来。

  养鹰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一只成年鹰每天要吃900克左右的鲜肉。库尔马西说:“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我们一直在传承。我们视鹰就像家庭成员一样,要养好。”

  多年来,库尔马西已经培养300多名猎鹰传承人,他们都成为阿合奇县很出色的猎鹰手,有些成为新疆地区级(州级)、县级非遗传承人。

  “每一只鹰的驯化都要用心,要与鹰沟通。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将一只性格倔强的鹰驯化成听指挥的鹰。”库尔马西的徒弟木沙别克·阿德尔说,“这是祖辈们留下的风俗,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记忆和信仰,我们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柯尔克孜族民众和鹰有个约定,一般驯养五年后,猎鹰将重返天空,回归自然,守望苍穹。

  养鹰、驯鹰50多年来,库尔马西已将近10只鹰放归自然。“每次放鹰回归自然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真有些舍不得。也有放回自然的猎鹰会再飞回到院子里,看望‘家里人’。”

  长时间的相处,猎鹰与人心灵相通,驯鹰人看到猎鹰会倍感幸福。

  “每天,我都会看看家里的猎鹰,捋一捋它的羽翼,与猎鹰待一会儿,心里才踏实。”库尔马西说。(完)

  北京大兴机场1月17日将正式恢复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自2020年3月14日起,大兴机场国际航班全部转至首都机场运行,至此大兴机场“暂停”了近三年的国际客运航班即将按下“重启键”。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11/3530156647.jpg" alt="" />

  2022年,公安部会同商务部等部门推出系列便利二手车交易登记改革新措施,全面实行经销二手车“单独签注、核发临牌”,异地直接办理交易登记的二手小客车310万辆,更好促进二手车流通。

  龚正指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增强:3家国家实验室成立运行,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已现雏形,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过去5年,上海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持续提升,初步形成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

  傅钰同时也是内蒙古蓝天救援协会副会长。内蒙古蓝天救援协会目前已在内蒙古组建了14支蓝天救援志愿服务队,以及1支内蒙古科技大学蓝天救援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共3000余名志愿者,从事各类型灾难和事故应急救援、疫情防控消杀、心理救援、医疗紧急救助、社区防灾减灾教育、安全教育等公益活动。仅2022年,内蒙古蓝天救援协会活动天数达345天。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地处华北腹地,是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在该区域高水平规划建设国家气候观象台,推进建设由气象大脑、气象物联网、气象观测基准网、气象感知泛在网(一脑三网)组成的智能化、网络化、一体化类生命体的智能气象观测网络,将助力城水林田淀生态系统治理,推进城市碳排放和生态系统碳汇定量监测,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生态专业气象服务模式。

李文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