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风光”之利 2023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在江苏盐城举行

来源: 学习网
2024-06-24 09:26:47

  中新网盐城11月22日电(顾名筛)21日,以“海上风光助力低碳发展,中欧合作共享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在江苏盐城举行。来自中欧双方能源主管部门、能源企业、行业智库、研究机构及相关驻华使领馆代表齐聚盐城,围绕海上可再生能源领域热点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促进产业资源整合,挖掘中欧合作潜力。

  海上新能源是中欧能源合作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双方能源主管部门指导建立了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并依托平台开展了丰富的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双方海上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与互利合作,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任京东在论坛上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带动全球海上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发展,促进全球可再生能源加快部署;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试点示范,在深远海风电、海上光伏、海上能源岛、柔直输电等方向,加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成果应用;三是挖掘潜力,提升实效,探索开展省市、企业层面项目合作,加速推进海上新能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说,加强中欧海上新能源合作,有助于发挥互补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他表示,近年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30·60”双碳目标指引下,盐城坚持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致力打造全球有影响、全国树标杆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和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努力实现两个“2000”目标,即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中国电建作为中国海上新能源领域的先行者,具备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海上新能源全过程开发和技术能力,服务见证了中国海上新能源尤其是海上风电的发展历程。就推动新时期海上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提出建议:加强规划引领,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科技创新,谋划新型业态;加强国际合作、产业协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中国电建愿与中欧行业伙伴积极交流探讨,一道推进全产业链各环节和项目合作,共商共享中欧海上新能源行业合作美好未来。”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傅聪以视频方式向本次论坛致辞。他指出,中欧加强包括海上新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合作,基础好、共识强、亮点多、前景广,不仅有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欧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动力。

  荷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郭媚瑶表示,荷兰与江苏的合作渊源流长,已经扩展到海上可再生能源等多领域,希望本论坛可以为全球海上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持续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能源转型。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丽莎说,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占中国的20%、世界的10%,挪威非常高兴在盐城等中国城市投资项目,希望挪威的技术经验与盐城的资源、市场潜力互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本次论坛发布了《2023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盐城宣言》《公开征集海上光伏、海上能源岛与新能源高比例应用技术方案》《中欧漂浮式海上风电关键技术与产业链对比分析与合作潜力研究报告》等重要成果,签约了25个重大项目,总金额达294.8 亿元,为进一步推动海上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化中欧务实合作注入新动能。(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执行所长楼春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相关产业重塑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利用中美贸易摩擦、台海局势紧张等地缘政治因素,吸引部分外资企业赴印投资。

  9月5日,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即将来临,周口市委书记张建慧走访慰问一线教职员工,实地调研教育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提升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测评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白智立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高学历与名校毕业生现象,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重视选拔知识化、专业化干部的价值取向。

  (十八)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中央对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另外,南京市还将对8月1日~12月31日期间购置新房的购房者给予补助。具体而言,该政策适用于新六区(江北新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和栖霞区(龙潭街道、栖霞街道)、雨花台区(古雄街道、板桥街道、雨花经济开发区及西善桥街道秦淮新河以南地区),补助标准是不低于合同总价的1%。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查尔斯·古德哈特曾说过,过去30年西方国家依靠将生产基地移往中国并获得大量廉价商品,让本国的消费物价年平均涨幅仅在1.5%左右。不过,在从中国受益的同时,发达国家也在盘算“B计划”。有专家研究称,“中国+1”最初由日本在21世纪初提出,最近几年受中国本土制造成本上涨、美国挑起的对华经贸摩擦加剧以及疫情冲击,一些美欧企业开始寻找中国以外的国家投资、建厂,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李丰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