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见证中法友谊的小说《白牛》

来源: 红网
2024-06-09 06:56:16

  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7日电 题:见证中法友谊的小说《白牛》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小说《白牛》是中法传统友谊缔造的产物,书中的‘我’其实是一头牛。”6月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小说《白牛》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上,作家刘霄认为,这是一本见证中法友谊的小说。

  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周恩来总理赠送了礼品。作为回礼,蓬皮杜向中国赠送了50头夏洛莱牛,其中的17头被送往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达青宝拉格牧场饲养。因该牛通体雪白,被当地人称为“白牛”。

  “其实在动笔前夕,我对法国牛落户中国的故事仍很陌生……”刘霄透露,直到他赴当地采风后,才对这个题材产生兴趣。

  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刘霄第一次见到了“白牛”的后代。通过走访养殖大户,他了解到了“白牛”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住宿、饮食等方面的情况。在当地一个展览厅,他还有幸见到了当年“白牛”初到中国时的相关文字和图片。

  从西乌珠穆沁旗回来后,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刘霄创作了小说《白牛》。通过爬梳史料,他还原了这17头纯种夏洛莱牛在当地落户的故事。

  17头纯种夏洛莱牛被运到达青宝拉格牧场时,已近寒冬。从温暖的故里来到寒冷的内蒙古高原,如何让这些牛安全过冬成了当地人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

  刘霄了解到,达青宝拉格牧场不仅为这些牛盖起了专门的牛棚,里面还生了炉子。由于牧民对这批牛照顾有加,1975年春,第一批牛犊相继出生。

  小说中,刘霄写道,这17头纯种夏洛莱牛在当地降下第一批牛犊时,成为锡林郭勒盟的一大新闻。当地很多民众就想来看看,这批“国礼牛”产下的牛犊长什么模样。

  后来的50年间,夏洛莱牛在内蒙古的种群规模不断扩大,从17头扩大到了5.8万头。

  据《内蒙古日报》报道,目前,西乌珠穆沁旗正在将“白牛”新品种认定和核心育种场创建工作纳入中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拟于2024年底前建设完成。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田瑞华认为,小说《白牛》在体现中法友谊的同时,以“白牛”成长为时间轴,记述改革发展,借“白牛”之口阐述了50年来内蒙古牧业地区的山乡巨变,“为作家刘霄点赞。”

  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法国作为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与中国携手走过了意义非凡的一个甲子。“可以说,长篇小说《白牛》是记录中法建交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传承中法传统友谊做出了作家的重要贡献。”(完)

  传统文化借由荧屏和融媒体再一次引起了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共鸣。有人找回了童年的欢乐,有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人新奇于杂技还能玩得如此“有故事性”。

  近年来,嘉峪关长城保护已实现由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的转变,由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共同保护的转变,墙体开裂、风化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依托精准数据,将常规监测纳入日常巡查,用数字化监测设备,每月对长城进行病害监测、图像数据采集和安全巡查。”鲁婷婷说,通过分析采集到的各类基础数据,就可判断病害形成诱因和发育速度,为制定保养维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在告别仪式上,当穆沙拉夫讲到要离开战斗了46年的军队时,或是慷慨激昂,或是声音哽咽,激动处甚至眼眶里噙着泪水。

  冬日的雪后,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翟家镇种粮大户段希林的650亩麦田里,成垄成行的小麦正在冬眠中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春天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公益寻亲志愿者,谭英换义务助人寻亲源于一次偶然。“9年前,我刚换了智能手机,在社交平台上加入一个寻亲群。”她回忆说,在群里认识了从小在养父母家庭长大的小江(化名)。在与小江沟通中,谭英换捕捉到了“背篓”“大山”“水田”“贵州”等关键信息,让她第一次尝试帮人寻亲。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2/05/14/11593390025343355770.jpg" alt="" />

王怡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