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截至2023年末 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7.2万亿元

来源: 安徽网
2024-06-26 05:52:38

  会上,有记者提问:在推动绿色金融方面,我国有哪些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激励措施,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李明肖介绍,我国的绿色金融已走在全球前列。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持续提升绿色金融的服务质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监管引领。推动《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落地落实。强化跟踪监测督导,组织召开绿色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的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会同有关部门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完善工业、建筑、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绿色金融支持举措,指导地方开展绿色金融实践探索,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的措施。

  二是完善统计监测。定期组织银行机构开展绿色融资数据统计工作,发挥各类资金的支持作用,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完善绿色保险统计标准,推动保险机构加强对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风险保障。2023年,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297亿元,赔款支出1214.6亿元。

  三是优化考核评价。组织21家主要银行开展绿色信贷自评价,督促其对照相关监管制度和标准自查绿色信贷工作情况并及时整改。指导银行业协会开展绿色银行评价工作。将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作为对银行保险机构日常监管、现场检查和公司治理要求的重要参考,强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约束。

  四是丰富产品服务。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和商业可持续基础上,根据绿色低碳项目融资和风险管理需要,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开发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拓宽绿色保险覆盖面,发展绿色信托、绿色租赁,有序拓展绿色消费信贷业务。引导保险资金支持绿色项目投资建设。

  五是强化风险管理。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监管协同。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严把新上融资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在降碳的同时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研究 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杜燕 刘文曦)如何推进城市更新,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从打造宜居环境、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核心区服务功能等方面建言献策。

  雅万高铁首次试验运行取得圆满成功,让中印尼铁路建设者欣喜不已。作为中印尼发展战略对接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第一单”。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中国积极促进创新要素全球流动,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身上的国少战袍来之不易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这样,在先导专项的支持下,中科院金属所整合所内轴承钢、热处理、保持架等12个团队,凝聚中科院7家研究所的力量,组成了覆盖研发、材料、制造、评价与服役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团队,实现了从0到1、从材料到部件的创新。

  在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下,我国碳纤维行业加快向更成体系、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方向迈进。山西钢科已形成覆盖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领域主要品种的生产能力,中复神鹰推出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一段时间以来,在政策加力和企业努力下,我国不断取得碳纤维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的新突破,相关产能持续跃升,自给率不断提高。国产碳纤维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31.7%攀升至2021年的46.9%。也应看到,国产碳纤维的性能与质量稳定性尚有不小提升空间,短期内碳纤维核心装备仍需依赖进口。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打造创新矩阵,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运行产能,是我国碳纤维产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

郭俊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