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转型引关注 耶鲁专家:美国炮制“产能过剩论”不公平 | 世界观

来源: 中华网
2024-06-18 05:27:56

  美国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高级讲师和高级研究员约翰·格瑞姆 (Joh n Grim)认为,中国对能源转型的追求令人备受鼓舞。“中国在实现经济飞跃式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这为全世界树立了榜样。”

  自1986年起,约翰多次访华,30多年来,他见证了中国多领域的变化。此次论坛上,他还表示,在2023年9月的中国之旅中,自己深刻感受到,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在中国的众多学术机构中广泛传播。

  “近年来关于生态文明的讨论显著攀升,如今,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的学院或研究所,进行环保教育和培训。”约翰特别指出,作为中国的顶尖思想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生态文明研究所,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美国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教授玛丽·塔克(Mary Tucker-Grim)对中国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表示赞赏。在她看来,中国将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间的关系,视为关键。新疆地区不断发展水利体系建设,实现了农作物灌溉的可持续发展。玛丽还指出,“绿色GDP”的发展理念在中国受到认可和重视,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这方面西方需要尽快赶上中国的步伐。

  玛丽表示,“我们为中国的转型而鼓舞,从高度工业化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变,是绝对有必要的。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指责、对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是非常不公平的。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不能把中国视为敌人,这样的外交政策是不健康的。”

  “我的朋友在北京大学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95%受访的中国人了解气候变化及其严峻性。然而在西方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接近这个比例的统计数据,美国以及欧洲都没有。”玛丽说。

  与欧盟具有更加明确的调查权和全面的监管覆盖范围相比,美国采取了一种分散化的人工智能监管方式,部分州和机构以较小程度推进AI治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全国性的AI监管倡议都非常地宽泛和原则化。

  地方上,2022年,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被看作我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条例》提到,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机制,防范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可能出现的伦理安全风险和合规风险。

  早年间,潘功胜在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求学、任教,1987年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研究生、经济学系博士研究生。

  虽进度并未赶上欧盟,但我国相关立法也已提上日程。6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其中提到,人工智能法草案等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要确保隐患“动态清零”,组建专业队伍,聚焦问题短板,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排查隐患,及时交办任务,限时整治完成,形成工作闭环,确保隐患整治取得实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金玲在《全球首部人工智能立法:创新和规范之间的艰难平衡》一文中也写道,《人工智能法案》突出欧盟人工智能治理的道德优势,是欧盟又一次欲发挥其规范性力量,通过规则优势弥补技术短板的尝试。反映了欧盟欲抢占人工智能领域道德制高点的战略意图。

陈佳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