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来源: 砍柴网
2024-06-10 03:24:14

  中新社郑州6月9日电 题: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用诗歌描绘了粽子的模样,这与当下中国大江南北民众食用的粽子相差无几。

  粽子,古称糉、角黍等,是中国端午节的 时令美食。粽子起源何时,观点不一。随着考古揭秘,古代粽子的模样被世人所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这首流传于伏牛山区河南卢氏县的民谣,是当地端午食槲包习俗的生动写照,在当地,槲包亦称槲叶粽。

  品尝卢氏槲叶粽,或许还能邂逅2000多年前的楚国余味。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发现了40个槲叶包裹,包裹内有水稻、粟等种子。考古人员认为,这些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有可能是粽子的早期形式。

  据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队执行领队武志江介绍,该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墓葬随葬品丰富,有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起居器及饮食器等,还发现了槲叶、水稻、黍、花椒、白芷、辛夷、梅、栗子等多种植物遗存,其中以槲叶包裹最为特殊。

  “墓葬随葬大量植物叶片包裹,由宽大的植物叶片层层包裹谷物种子后捆扎制成,呈厚圆饼状,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厚3厘米至5厘米。40个较完整的槲叶包裹中,只有1包是带壳黍,其余为带壳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副主任蓝万里介绍,经鉴定,这些包裹的叶片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叶背面未观察到绒毛,可能经过了处理。

  “得益于较高的地下水位所形成的特殊埋藏环境,城阳城址八号墓随葬的丰富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下来。”蓝万里表示,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这也揭示了墓主的饮食习惯——以水稻为主食,亦食用少量黍”。

  时光流转,楚国槲叶包的滋味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槲叶包裹食物的形式,至今在中国北方山区仍十分常见。

  如在河南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端午节前,山民采摘槲叶,去除叶背绒毛,裹上谷米、黍米、高粱或糯米,辅以红豆、红枣、花生、板栗仁、核桃仁等,用秸秆或草茎捆扎成扁圆柱形,煮熟后槲叶独特的清香与馅料融为一体,食用方式与粽子相同,这种食物在河南鲁山县称槲坠,在卢氏县名为槲包。(完)

  一支烙笔,一块木板,伴随阵阵嗞嗞声,灼热的烙铁在木板上游走,淡淡青烟散去后,一只栩栩如生的“玉兔”“跳”上木板……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称新疆兵团)第九师一六四团职工杨新平的心中沉淀、碰撞后,诞生一幅幅反映新疆兵团故事的套彩烙画。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01/31/18263576282460644147.jpg" alt="" />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说到团结,人们很容易想到这句话:“一块坚硬的钢铁”。

  位于广东深圳的兆驰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加班加点装配一批计划输往日本的LED吸顶灯。公司负责人邵奎贤说,RCEP生效给公司带来了更多订单,2022年公司的照明产品出口额增长了约35%。目前公司排产已经排到了2023年4月份,15条生产线每天都在满负荷生产。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香港1月1日电 (记者 韩星童)跨年烟花倒数的热潮持续,元旦日香港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在稳步取消部分社交距离措施后,港人们正在以各自的方式,活力满满地迎接新一年。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1月1日电(徐婧)2022年12月31日晚,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3北京新年倒计时活动在首钢园举办。本次活动以“奋斗新征程 谱写新华章”为主题,首次以首钢园多点位联动,呈现一场大型工业遗址全景式、沉浸式光影秀视觉盛宴。

姜怡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