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文化主体性的形成逻辑

来源: 天眼新闻
2024-06-11 07:44:50

  第一,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经久不衰,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奇迹,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共产党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实现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跨越,建立起极具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鲜明特色的文化,构建起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主体性。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见证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的形成过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中华民族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文化主体性会更加巩 固和完善。

  第二,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主体性的根脉和底气。这种重要作用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生机活力、展现出时代风采。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革命文化为文化主体性注入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继承革命文化,就是要继承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蕴含其中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品质以及革命传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锻造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和发展了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展现了其时代风貌和优秀品质。

  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和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待其他文明成果的态度,也是建构我们的文化主体性的应有态度。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将其内化为自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使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更加牢固。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需要对世界文化秉持开放包容态度,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主体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三,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总结。“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主体性不是无根之浮萍,而是建立在深厚基础之上的。“两个结合”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过程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从理论基础看,“两个结合”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真理力量;从文化基础看,“两个结合”为其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两个结合”使文化主体性的基础更加牢固深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任何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与时俱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挑战。“两个结合”有助于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和巩固,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文化主体性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空间。通过“两个结合”,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更加主动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就是在这样崭新的文化形态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基金委改革明确了四类研究的资助导向:鼓励探索,突出原创(Ⅰ);聚焦前沿,独辟蹊径(Ⅱ);需求牵引,突破瓶颈(Ⅲ);共性导向,交叉融通(Ⅳ)。社论对这一分类有着精准的概括:好奇心驱动的研究、科学前沿问题研究、经济社会所需的研究、应对重大挑战的跨学科研究。

  一天傍晚,他结束跑车回家吃晚饭,刚到楼道里,就听到晓莉和3个儿子聊天、嬉闹的声音。推开门,炒菜的、端碗的、收拾桌子的,几个人做了一桌菜。申军良恍然觉得,这个家好像又回到了15年前。

  穆荣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最好先由中央科技委对国家科研机构进行定位优化,明确要在哪些领域增加稳定支持,“一定不能盲目、轻易地去增加稳定支持”。

  从城镇非私营单位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3.3万元、9.0万元、10.1万元和9.0万元,分别增长7.1%、5.8%、6.1%和7.6%。以东部为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平均工资之比为1:0.68:0.76:0.68,2021年为1:0.69:0.77:0.67,东部与东北地区差距缩小0.01,与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扩大。

  相关报道显示,朱云此前还担任广西宏桂资本运营集团新闻发言人,广西宏桂资本运营集团所属广西融桂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

  她到访的第一站是日本,并先后参观了东京大学卡弗里数物联携宇宙研究机构(IPMU)和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她发现,日本科研人员的薪酬体系和项目经费是基本脱钩的。所谓科研项目经费只能用于组织学术活动和开展学术交流,不允许用于薪资。相应地,政府会给高校和研究所提供充足经费来保障科学家收入和博后以及学生的工资,无需科研人员自己承担。

叶怡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