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操体育男gay补息禁令叠加资产荒 银行理财配置逻辑正在起变化

操体育男gay补息禁令叠加资产荒 银行理财配置逻辑正在起变化

2024-06-05 07:37:11 来源:操体育男gay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好发不好做”——4月重回正增长轨道、看起来如火如荼的银行理财,目前又遇到了新烦恼。

  好发,是指产品发行相对容易;不好做,指的是优质资产欠配。在投资者风险偏好趋向审慎的情况下,债券和存款就成为了银行理财配置的绝对大头。随着“手工补息”被叫停、债市震荡走弱、城投债发行规模与利率持续走低等因素相互交织,“资产荒”呼声又在业界响起。

  银行理财该拿什么去补抵中高息资产,成为了更多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高

  “现在有个说法,禁止‘手工补息’后,高协定利率的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和理财转移,因此4月M1(狭义货币,大占比是单位活期)增速罕见转负,同时理财规模增长较快。不过,这对理财也是种压力,因为理财之前是很积极地配置协议存款等补息存款的,现在没有‘手工补息’了,高存款占比产品的报价肯定是要下台阶的 。”某银行理财公司的固收投资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根据上述固收投资负责人的采访回复,我们不仅了解到M1增速回落、理财规模激增的一些原因,也可以看到禁止“手工补息”后银行理财需要面对的潜在挑战。

  证券时报记者查阅官方数据发现,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2021年,当年年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1.19万亿元,其中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占比达到11.4%。此后理财产品开启净值化转型,为了降低净值波动,理财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一路加码。截至2023年年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29.06万亿元,投向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占比达到26.7%。

  普益标准对2024年一季度理财产品的持仓数据做了统计分析,称一季度新发理财产品的持仓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为84.8%,较去年四季度提高了2.66个百分点。按产品类型来看,开放周期越短的产品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依赖性越高。开放周期在90天以下的各类固收类产品,持有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均在25%以上,开放周期为1天的产品持有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占比则高达47.4%。

  高存款产品不吃香了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多位从业人员获悉,理财产品收益下降或新发产品基准下行,并不全是 “手工补息”被禁所致,更多是受债市震荡走弱的影响。他们还表示,眼下高存款占比的开放式产品,尤其是一些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确实出现断崖式下跌,“不像往常那么吃香了”。

  来自上海国际货币经纪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初,评级为3A、期限为3年的协议存款报价区间为2.6%~2.85%,评级为2A+同期限品种的报价区间则为2.75%~3.2%;评级为3A、期限为5年的协议存款报价区间为2.9%~3.18%,评级位2A+同期限品种的报价区间则为3.3%~3.6%。3年期、5年期协议存款的报价中枢,分别高出同业存款报价中枢54个基点、85个基点。从理论推断,高存款占比的开放式理财产品,投向协议存款的收益可能要回吐50个基点,甚至是80个基点。

  在上述情况下,一些极端案例的出现也不足为奇了。普益标准监测的某只现金管理类产品,今年一季度末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高达53.49%,属于高存款占比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在“手工补息”禁令发布后的首周,该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由4月8日的2.08%骤降至4月15日的1.63%,下降幅度高达45个基点。

  理财配置逻辑已起变化

  禁止“手工补息”后,机构对于理财配置的逻辑也开始出现了分歧。

  中信建投固收团队则认为,“手工补息”操作被禁止后,存款作为稳定净值的压舱石,具有较强的配置刚性。即使取缔了“手工补息”,理财资金也还是会配置存款,只是会在银行主体上向尾部下沉,较难更换赛道。当然,也有部分资产管理机构会转向投资债券类资产,以寻求更高的收益和风险调整后的回报。

  普益标准表示,理财资金的资产配置可能需要采用更加复杂多样的策略,比如增加另类投资、跨境投资以及使用衍生品等,以挖掘潜在的投资机会。配置策略的重点方向,一是关注长期债券,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宽松环境下,长期债券可能提供稳定的收益来源,特别国债的发行有助于缓解债市资产荒,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二是增加对黄金、高质量债券等防御性资产的配置,保护投资组合。

  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一名资深的理财投资经理则表示:“我们会比较关注同业存单、中短期债券中的利率债,用这些来弥补票息。”

责任编辑: 杨红艳

【编辑:袁依婷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 内容全网聚合禁止采集。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备0500444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00-1] [京ICP备05004440号-1] 总机:86-10-87828888

Copyright ©1999-2023 www.xxszx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app安卓v4.4.6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