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巨头,重组!

来源: 新华社
2024-06-03 22:27:26

天天财经独家,速关注

6月3日,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科创集团”)发布公告,公司日前收到上海市国资委下发的《市国资委关于上海国投公司与上海科创集团实施联合重组的通知》。

通知显示,为落实上海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深化上海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将上海市国资委持有的上海科创集团100%股权无偿划入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国投”),划款基准日为2023年12月31日。本次变更后,上海科创集团由上海国投直接持有100%股权,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海国投,实际控制人仍为上海市国资委。

强强联合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科创集团是上海唯一以早期创投为主业的国有核心投资平台,是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上海市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等的管理者。

据查,上海科创集团也是经过重要战略重组而来。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科投与成立于1999年的上海创投于2014年合并后,成立了新的科创投集团。2021年,科创投集团与浦东科创集团合并重组为现在的上海科创集团。

这次联合重组后,进一步扩大了上海科创集团的规模和影响力。截至2023年底,上海科创集团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同比上升25.5%;管理规模超1600亿元,同比上升43.1%。

上海国投则是于2021年经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由上海市国资委出资并直接监管的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亿元。上海国投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要经营业务包括:实施国有资本战略性持股管理和资本运作,承担市场竞争类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开展市场化、专业化股权投资基金运营

自成立以来,上海国投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颇为活跃。2022年,上海国投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S基金——上海引领股权接力基金,目标总规模为100亿元,首期目标募集规模30亿元。同年,上海国投发起成立上海国资母基金,基金目标总规模500亿元,首期规模200亿元,重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市重大任务,加快国资布局优化和战略性产业培育,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与硬核科创企业共成长

4月16日,在上海国投与上海科创集团联合重组暨领导班子调整宣布会议上,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为表示,要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头,全力打造具备科创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公司。

5月15日,证监会网站显示,上海科创集团投资企业益诺思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拟募资16.02亿元。公开资料显示,益诺思是一家专业提供生物医药非临床研究服务为主的综合研发服务(CRO)企业,作为国内最早同时具备NMPA的GLP认证、OECD的GLP认证、通过美国FDA的GLP检查的企业之一,与国际标准接轨,具备了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服务能力,为全球的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符合国内及国际申报标准的新药研究服务。截至2023年底,上海科创集团累计实现科创板上市企业102家,较2022年增加14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本次两大国资巨头的联合重组,将极大提升上海在科创领域的投资能力和影响力。

审读:高改芳

编辑:李若愚 于红波

校对:张利静  

签发:彭   勇

  在4月2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毛宁介绍通话的有关情况并强调,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中方一直在为和平发声,为和谈尽力,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中方立场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劝和促谈。中方将继续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

  坦率地讲,“脱欧”之后的英国在追随美国并配合其全球战略方面走得过头了,都让人快忘了它是一个有着独立主权和独立国家利益的国家,这没有给它带来期望中的影响力和大国地位,反而是竞争力的不断消耗和缩水。一个典型例子是,在伦敦金融城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中,伦敦首次失去了全球顶级金融中心的唯一领先地位,与纽约并列第一,这也是伦敦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在榜单上独占鳌头。紧抱美国大腿,失去的却是更广阔的天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英国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一点。

  最近网上走红的淄博烧烤也引起了叶青的注意。据他观察,近期武汉市场的小龙虾消费季开始预热了,武汉小龙虾有走红潜质,可以将其打造成为武汉消费市场的亮点。他认为,五一节来临,可以大力打造消费“爆款”,吸引外地游客到来。

  政知君注意到,被双开的师存武出生于1967年9月,曾任青海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青海省政府办公厅主任。2022年3月,师存武出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

  中英及中欧之间这种不舒适的磨合阶段看来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我们欢迎克莱弗利演讲中的积极表态,至少从中看到了中英关系转圜的一丝可能性,但对其将在多大程度上落实到对华政策上持观望态度。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克莱弗利及其他欧洲政客一个隐患,即他们必须严格践行一中原则,决不要介入、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对华理性,伦敦能否真正回归?)

  “那时候就这么过来的,也没觉得怎么着 ,但这次坐硬座感觉到了累”,申军良说。可能自己年龄大了,也可能是平时开网约车熬夜,总之,身体不如以前了。

陈静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