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院士谈如何选专业

来源: 凤凰网
2024-06-17 14:03:47

  2024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志愿填报即将开始。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怎么选择专业?这些专业有何前景?做决定时该考虑哪些因素?本报特邀请十位院士,回答考生及家长关心的相关问题。

  小学科、大视野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段宝岩: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设备在高频、高增益、高集成度以及快速响应等方面的需求急剧上升,而电子机械工程正是推动这些性能指标实现质的飞跃的核心力量。

  电子机械工程并非传统机械工程的简单延伸,其知识体系更为广泛和深入。它融合了力学、机械原理、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学以及微波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近年来,这一领域更是从简单的学科混合向深度融合转变,通过系统的学科群和课程群构建,实现了知识体系的深度整合。

  电子机械工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这个专业的学生既能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获得广阔的实践视野,毕业后是做总工程师的“料子”。

  数学是一把钥匙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郑志明:

  如果你还在为选择什么专业而迷茫,不妨考虑下数学。数学有着独特的转移性,它像是一把钥匙,能为你打开多个领域的大门。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对其他领域产生了兴趣,数学的背景能让你轻松转型,实现多元发展。

  数学,不仅是学科内部的发展,更在于它与其他领域的交互与融合。这种交叉不仅能推动数学本身的进步,更能为其他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当然,真正的交叉研究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技术层面和工程层面的知识,实现从理想到现实的跨越。

  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试错。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正是这样的过程,才能推动科学的进步。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于这样的研究中,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挑战,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

  打好基础是关键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

  学生们常问我该学什么,我总是说,先把基础打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在工作中持续学习,才能在科研“马拉松”中稳步前行。

  原创的科研想法,都基于对基础科学的深刻理解。我学物理出身,但物理只是我科研生涯的起点。在博士后阶段,我接触了材料科学,随后又在机械、电子、医疗和化学等多个领域学习。这种跨学科的学习经历,让我能够创造出新的科研天地。

  年轻学子无需恐慌,人工智能虽然强大,但它无法替代人类原创思想和科学探索。只有我们打好基础,保持开阔思路,才能在科研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和挑战,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坚定方向,敢闯敢干。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的垫脚石。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国家所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造福广大老百姓。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面临多次选择,只要我们坚定方向,就能够一步步走向自己期待的目标。没有什么是最好的选择,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赢得成功。

  通信专业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邬贺铨:

  在通信领域,我们正见证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通信专业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展,从单纯的通信连接,到如今的通感融合、通算融合,乃至天地融合,通信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一变革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通信行业正迎来新的增长点,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面对这一变革,青年学子应积极拥抱新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在选择专业时,关注那些具有前瞻性和交叉性的学科领域。同时,我们也需要培育更多的创新思维。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可以执行我们的指令,但创意却源自人类。青年学子应发挥想象力,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推动行业持续创新。

  此外,我鼓励青年学子不要局限于专业学习,更要拓宽视野,涉猎多领域。人工智能正应用于各行各业,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和痛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推动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系统工程这一新兴学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物理融合的新环境,我们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更复杂、更庞大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1+1=2”的简单算术,更是“1+1>2”的系统效应。这就要求不断更新理论、创新方法,以应对新环境的挑战。同时,青年学子也要关注国家的重大需求,将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谈到学科交叉与思维碰撞,我深感艺术形象思维和科学逻辑思维的结合之重要。这种结合能够启发我们的科学想象力,帮助我们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此,应积极推动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在交融中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医路漫漫,虽苦犹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

  大家常常笑称,医学生太苦了。但回过头来再看那些辛苦的时刻,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加油站”。

  在与医学打交道的几十年里,我更加明白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成长,更在于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在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回首往昔,我也曾有过畏难的时候。医学的知识浩如烟海,需要背诵和记忆的内容数不胜数。但渐渐地,我发现正是这些知识的积累,让我在医学的道路上面对科学难题时更加从容。

  学习医学相关专业大有可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拥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等多个学院。北大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也刚刚成立不久,它涵盖了医学的各个领域。各个附属医院也在多个学科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上都走在国际前列。无论你是喜欢做科学研究,还是喜欢管理,又或是想成为一名医生,为每一位病人服务,都有广阔的未来和前景。

  对于年轻学子,我想说,医路漫漫,选择医学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决定。希望学子们能够把对医学的热爱融入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中,产生更多的价值。

  古生物学,很“热”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舒德干:

  从小我就对大自然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喜欢探寻生命的奥秘,对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十分着迷。也正因如此,我决定选择古生物学作为我的未来研究方向。

  有人说,古生物学是“冷板凳”,但我相信,任何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探索都是炽热的。恐龙为何会灭绝?人类又是如何演化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推动着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古生物学不仅揭示了地球生命的过去,更为我们理解现在、预测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献身科学需要好奇心、勇气和毅力。如今,人们对生命起源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古生物学正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希望学子们可以点亮古生物学前路的星星之火。

  地学天地广阔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方小敏:

  我时常会回想起自己与地质学的奇妙缘分。初入大学时,我原本怀揣着学医的梦想,却误打误撞地踏入了地质学的世界。那时的我,对地质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抵触,因为地质工作的艰辛和不确定性让我心生畏惧。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感受到了地学的魅力。研究生阶段,我选择在母校兰州大学攻读自然地理学专业,我发现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地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影响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

  能源、农业、科技等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均与地学密切相关。比如,它可以为新能源选址做好科技支撑,为农业提质增效。同时,地学也是在和过去对话,它可以从地球沧桑巨变留下的历史痕迹里,找寻一丝又一丝线索,从而搭建模型预测未来,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

  从事地学研究并不需要具备哪些特殊素质,只要你热爱大自然,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你就会产生对地学的兴趣,而当你把兴趣与国家的需求有效结合,人生也将会非常幸福。希望有志青年可以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寻求技术背后之“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

  物理和数学作为现代技术的“源代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相互关联,为科技发展奠定基础。物理学在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揭示了许多规律和现象。然而,仅发现这些规律和现象并不够,我们更要将这些发现定量化。定量化的关键在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数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表达和应用物理定律的精确工具。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机共进成为趋势,但我们应寻求技术背后的“道”,掌握其深层次原理。因此,要鼓励学子筑牢基础并培养创新能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选择专业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倾向来选择方向,兼顾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兴趣可以引领我们投入热情,而社会需求则像帆一样,为职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郝跃:

  微电子学是信息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微电子技术就是利用微细加工方法实现电子信息系统的微型化。集成电路芯片就是微电子技术的直接产物,对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青年学子的成长,我始终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年少时,我便对无线电充满热情,自己动手装配收音机、电视机,这种强烈的兴趣引领我走进了半导体物理器件的研究领域。所以,青年学子们不要在题海中迷失方向,而是要发掘并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真正热爱的细分领域。

  此外,青年学子还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在面对科研或产业挑战时,不妨问自己四个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哪里?难点是什么?有何解决办法?解决难题后会产生怎样的效益?这四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定位研究方向,找到突破口。

  每个人的发展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希望青年学子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

  (本文得到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科学报国正当时”项目支持)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哈尔滨2月11日电(陈晓光 记者姜辉)近日,黑龙江省2023年普通国省道危旧桥改造工程推进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黑龙江省2023年计划安排危旧桥梁改造120座。

  连日来,郑先生在义乌商贸城逛了几个区后,他发现,卖饰品、玩具、文具等产品的门店,客流相对较多。

  10日下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云南省监察委员会消息,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俞进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云南省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

  雪球是一项大庆人自创的冰雪体育项目,获得过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并注册了商标。该项目是从传统的“打雪仗”游戏演变而来,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趣味性。此次举办雪球大赛的目的是推广冰雪赛事,让全民乐享其中,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出户外,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惊悉星云大师于2023年2月5日安详示寂。人天眼灭,般若舟沉。我于当夜就含泪写了《<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A4OTIyMA==&amp;mid=2652223508&amp;idx=1&amp;sn=20907bb99e22d9ce446d7dfb2e07b81f&amp;chksm=bd311f7f8a46966903bf88e5adca84fd7bfcdf188b21350daf227ef76ae2b384c1c3ca888dbf&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忆星云大师</a>》的长文。“星汉暂灭,万里长天空寂一瞬;云霞灿烂,一代高僧光耀万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想起当年赵朴初老九十一岁时,曾手书一幅大字赠送“星云大师印可”,上面写着“富有恒沙界,贵为人天师”,星云大师真是“富有恒沙界星汉不灭,贵为人天师云霞灿灿”。

  近日,贵南高铁广西段顺利完成铺轨。在这背后,有两位用脚步丈量安全的“守隧人”,为贵南高铁的建设保驾护航。他们是南宁铁路公安局柳州公安处贵南高铁河池筹备组的民警梁钟阳和农喜越。

冯家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