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又当“爸爸”

来源: 中国长安网
2024-06-22 08:24:00

  中新社武汉6月20日电(记者 马芙蓉)世界首头在全人工环境中成功繁育的长江江豚“淘淘”,近日又喜获“爱子”。武汉白鱀豚馆20日召开媒体见面会,介绍“淘淘”及其子最新情况。

  “淘淘”于2005年7月5日在武汉白鱀豚馆出生。今年6月9日,“淘淘”迎来第三个孩子——一头雄性小江豚,编号“F9C24”;此前两个孩子分别是4岁多的大儿子“汉宝”,即将满两岁的二女儿“小久久”。

  “长江江豚寿命一般在20岁至25岁,按此推断,‘淘淘’处在中年向老年过渡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表示,“淘淘”又一次繁衍后代,意味着其整体状况还比较健康。但不容忽视的是,“淘淘”身体部分指标已呈现衰老迹象 ,出现老年斑、食欲减退等情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特有淡水鲸豚类动物。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探索建立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繁育三大保护策略,实现长江江豚从种群持续下降、濒临灭绝到止跌回升的转变。

  “淘淘”及其后代是人工饲养繁育保护策略的亲历者。经过摸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构建起人工环境下成熟的饲养繁殖技术体系。目前,武汉白鱀豚馆饲养着12头长江江豚,其中5头为人工环境下繁育,包括3头二代江豚。

  在郝玉江看来,长江江豚保护逐渐从“拯救保种”转入“种群恢复”阶段,当前仍需通过优化保护策略、创新保护技术、提升管护能力、推动全民参与等措施推进保护工作。(完)

  在工程调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对极端天气,多位专家指出,社会要增强辨别风险、应急抢险、应急处置能力。其中,及时的预警和有效快速转移是关键。

  中图网介绍,当晚救出被困人员的一共有三波救援队。第一波是政府协调来的救援队,他们赶来将孩子和孕妇安全转移了出去。后来是山东聊城雄鹰救援队,当时现场情况复杂又是深夜,危险系数非常高,是他们一趟又一趟把被困人员带到了安全的地方。最后一波也是官方调配的救援队。“真正的萍水相逢救命之恩。”  

  中卫中院审理查明:贾奋强通过其朋友以签订虚假房屋装修合同的方式从银行获取贷款300万元,贷款月利息5厘,贷款期限为一年。贷款发放后,贾奋强立即以2分5厘的月利息,把这笔贷款全部转借给一家小额信贷公司。几番续贷续借后,他牟利105万余元。

  一位熟悉涿州水利的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到,北京房山的镇江营村临近涿州,位于北拒马河上游,村里有一座年代久远的铁索吊桥横跨北拒马河,曾经历过1986年、1996年、1998年、2012年的洪水,吊桥岿然不动。但8月1日早上,洪水过境,当地人发现,这座桥已不见踪影。“涿州市多年没发过大洪水,大家对洪灾的意识是缺乏的,都心存侥幸。”上述熟悉涿州水利的人士说。

  2010年7月加入大连万达商业集团,先后担任总裁助理、发展部常务副总经理、发展部总经理、区域总经理、集团首席副总裁、高级副总裁等职位。

  海委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杨志刚日前接受采访时提到,北方堤防长期未经过大洪水检验,尤其是长时间受洪水浸泡的地方,可能会发生坍塌或灌涌等险情。各地防汛部门一定要加强巡查防守,及时消除隐患,切实保障行洪安全。

陈佳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