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中国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

来源: 参考消息
2024-06-23 02:29:11

  何以中国· 大运河

  人民网评:中国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

  纵贯南北、连通大江大河,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一批批的中国水利专家运用卓绝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一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它的诞生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它贯穿南北,连通古今,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大运河不只是一条水上通道,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标志。无数的商船和客舟曾在这条河流上往来穿梭,带着各地的珍馐特产与多彩文化,将各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南北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十年辛勤耕耘,传承万古风韵。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十年。十年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挖掘,它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十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运河及其周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古建筑得到修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得这条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生机;十年来,大运河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年来,大运河的申遗过程及其后续影响,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如今,大运河,生机勃勃,惠泽八方。大运河不仅仅是文化载体,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十年,是一个崭新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们更加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何以中国”的答案将会愈发清晰。大运河也将继续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流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追问“何以中国”时,实质上探寻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何以中国”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探寻与追溯,更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

  大运河,这条古老水道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更是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之中,或许正隐匿着“何以中国”的谜底。在探寻“何以中国”这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民族文化自信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孟 哲

  蔡说,事后很多人都告诉他,他是多么勇敢。

  如今,这群走出剧组的演员们已经开始向社区进攻,纷纷到各个小区报名打比赛。今天你在回龙观挥拍征战,明天他去望京单挑大爷。

  小朋友可以乘坐旋转木马、拼装乐高积木,大朋友可以挑选心仪的动漫手办。哈姆雷斯从大年初一至初三,特别邀请了演艺团队进行小丑魔术表演。“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店内沉浸式与场景式的体验,能让一家人待一下午的时间。”哈姆雷斯负责人袁跃华告诉记者。

  值得一说的是,以往,除夕之夜,广州西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卖懒”风俗,就是各家各户的小孩提一小灯笼,拿一红鸡蛋和一个茨菇,三五成群在街头巷尾边走边唱:“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不懒。”“卖懒”寓意新的一年更勤奋,可惜如今这种风俗在广州等城市已逐渐消失。

  周天林是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多年来他一直在做陇东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和保护。2017年,在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普查时,布设在甘肃子午岭的红外相机首次拍到了华北豹的影像,这是华北豹在该地区消失近40年后再次出现。为了保护这一珍稀野生动物,2020年,在甘肃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支持下,甘肃子午岭林区华北豹种群监测与保护项目正式启动,周天林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在子午岭2400平方公里的监测范围内设置了240台红外相机。这次,团队要取回最后10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

  承载着老北京味道的还有和平菓局。从腊月廿八到正月十五,和平菓局举行迎新春国潮会。从百货大楼负一层来到负二层,乘坐罩着红色条纹顶棚的电梯令人感觉仿佛在时空隧道穿梭。2000余平方米的京味沉浸式消费体验空间,由药店、副食店、剧场、食堂等数个区域组成。食堂里,戴着瓜皮帽的店员不时吆喝着:“来一份炸酱面嘞”;绿皮火车模型旁边的散装零食区,装满了艾窝窝、糖葫芦、萨其马、小麻花等经典老北京零食。

李淑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