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展出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成果 非遗传承彰显新貌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6-09 10:43:18

  中新网杭州6月7日电 (张斌)6月7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期间,“生生不息大运河——浙江省级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在位于杭州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

  此次展览围绕中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和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全面展示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呈现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展览以“大运河文化生态场景”为基调,通过图文、实物、互动体验展示具有大运河文化精髓和代表性的非遗品牌作品、非遗设计转化商品,以及非遗旅游融合、非遗教育研学等案例成果和经验分享。

  展出期间,来自大运河畔的半山泥猫习俗杭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连珠展示泥猫制作。

  该习俗距今有着八百多年历史,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相传,把半山泥猫放在蚕房护蚕,吓唬喜欢吃蚕的老鼠以免遭鼠灾,是江浙等地蚕农的一大习惯。新时代,半山泥猫成为装饰品重获新生,因其憨态可掬的形态被不少消费者喜爱。

  “大运河文化的赓续源于运河的流动不息,更源于沿岸人民世代相守的文 化传统、生存智慧与艺术创造。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大运河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参与策展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工作人员王心怡说。

  据统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浙江全省各类非遗宣传传播活动将达到283场,主要集中在6月7日至14日,最迟持续至7月7日。(完)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1月6日电 (马帅莎)为期40天的春运将于1月7日拉开序幕,这是新冠感染“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春运。在疫情形势变化、防控政策调整的背景下,民众出行需求将在春节假期集中释放。春运人流高峰叠加疫情高峰将如何影响疫情走势?各地如何部署农村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

  固本培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6日,北京发布《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期限从2023年至2027年。

  王一鸣表示,首先,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中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要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对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进行批驳和抵制;在实践中要纠正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继续发展壮大。

  广州动车段迅速组建17支党员突击队,夜以继日开展动车组设备检修作业,对担当京广、沪昆、南广、贵广、赣深、厦深、张吉怀等高铁线路的546组动车组进行全面精检细修。同时,充分借助动车组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TEDS等现代科技“耳”“眼”“脑”智能服务功能,发挥“科技保安全”作用,全力以赴守护春运安全。

  进入隆冬,素有“中国冷极”之称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根河市的气温常常跌破-40℃,当地的“冷极村”冰雾弥漫,雾凇挂枝,如梦似幻,仿如童话,这里便是程善忠的家。

侯秉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