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确节能降碳“时间表”“路线图”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6-03 18:13:26

  来源:钢谷网

  备受关注的节能降碳工作迎来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近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加大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提出具体要求。

  专家认为,《行动方案》细化今明两年节能降碳量化目标,明确重点领域行业节能降碳任务,将对打好“十四五”节能降碳工作“收官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细化今明两年量化目标

  节能降碳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十四五”以来,节能降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的同时,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

  “但与此同时,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国能耗强度降低仍滞后于时序进度,部分地区节能降碳形势较为严峻,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任务仍然艰巨。”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全面梳理、系统分析、深入测算的基础上,《行动方案》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重点领域行业节能降碳量等具体目标。

  《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部署开展十大行动

  《行动方案》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用能设备等重点领域 和重点行业,部署了节能降碳十大

  例如,部署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优化油气消费结构,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

  “当前,我国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仍有超过10%的产能能效低于基准水平,大量老旧建筑缺乏节能措施、运行管理缺失,亟须以点带面、系统推进,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刘琼认为,《行动方案》准确把握全社会能源消耗主要环节,做到了有的放矢。

  一方面,针对重点用能领域、重点工业行业、重要用能设备等方面节能降碳短板弱项,系统部署节能降碳十大行动,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设定细化目标,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用能结构优化、工艺技术提升、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等针对性任务举措。

  另一方面,将节能降碳改造与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有机结合,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促进节能降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能效的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目标实现保驾护航

  如何推动《行动方案》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行动方案》提出了健全制度标准、完善价格政策、加强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引领、健全市场化机制、实施全民行动等6方面工作举措,为落实节能降碳目标任务提供支撑。

  在资金支持方面,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推动扩大有效投资,支持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落实好有利于节能降碳的财税政策,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节能降碳项目提供支持。

  在市场化机制方面,将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交易。稳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健全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有序推进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设绿证交易市场。

  此外,《行动方案》提出推动修订节约能源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节能监察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节能标准制修订等。

  “相关举措顺应我国节能降碳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有助于规范各类主体行为,为实现‘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更好地保驾护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认为,《行动方案》提出的政策举措,有利于扭转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 李婕)

责任编辑:戴明 SF006

  作为海内外热销的“网红小吃”,近年来螺蛳粉销量倍增,其中的“灵魂原料”酸笋需求量大大增加。在酸笋切丝机的帮助下,这家企业每天可生产近10吨酸笋。

  <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经数千年,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根性内核。中国素有“以民为本”“合乎民心”传统,如何理解此概念?这在政治哲学史中有何注脚可寻?</strong>

  两年来,实践团已经上百次前往我国各大粮食主产区,在田间地头进行虫情监测实践,了解农村真实需求,学以致用。

  案件办理情况和主要特点如下:

  2009年,他参照师公建立的国际咏春总会(IWTO)和师傅建立的EWTO的组织管理模式,并结合德国的现代教育模式,在广州创建了第一家仁义咏春拳馆,拳馆采用广招学员的方式,不论男女老少,只要对咏春拳有兴趣,都可以报名学习。

  高度重视民心民意,是中华文明中一直强调的政治文化特征。从古论到今,从中论到西,何谓“民心”?东西方的观念差异如何?这种差异又在政治起源和政府功能上有何投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此前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东西问”独家专访,作出详解。

夏淑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