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湖南新田发展桑蚕种养 织就致富新“丝”路

来源: 台海网
2024-06-24 10:00:08

  中新网永州6月21日电(肖亚湘 舒少君 郑时仁)夏日清晨,湖南永州市新田县三井镇茂家社区桑叶飘香,72岁的李启成带领村民们采桑、喂蚕。

  “以前从未想过,我这个年纪了,还能有班上,每个月还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从农民到产业工人,李启成一脸自豪。

  2023年,从事桑蚕全产业链生产、加工及产品销售的湖南英澜桑业有限公司在茂家社区建立小蚕养殖基地,探索村企联姻、小蚕共育模式,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方式,打造集小蚕孵化养殖、研学、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种桑养蚕产业链。

  该公司聘请村民任共育员,采取工厂化、集约化方式集中养育小蚕,再交由合作蚕农喂养,为三十多位村民长期 提供桑叶采摘、喂蚕、清洁蚕房等就业机会。

  共育后的小蚕发育整齐、发病率低,只需喂养20天左右便可结茧变钱。基地负责人李启美算了一笔经济账:“280个到300个蚕茧就有一斤,按照现在三十多块一斤价格,收入很可观。”

  茂家社区小蚕养殖基地还发动30余户家庭流转土地种植桑叶,公司派遣技术员全程跟踪指导,待桑叶成熟后统一收购,把产业链上更多利润留给村集体、留给农户。

  产业有效益,群众有奔头。近年来,新田县积极探索“桑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向上延伸桑树种植、小蚕共育、大蚕养殖,向下对接蚕丝加工企业,形成上下游充足稳定的供给渠道。

  在新田县新圩镇程家村的一间蚕房里,一只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躺在蚕架上,负责人郑丽和村民分工协作,给蚕宝宝喂食桑叶,待蚕吐丝成茧,就会被运送到工厂,制作成蚕丝被。

  此前,郑丽和丈夫一直在外务工,回到家乡后把目光投向了桑蚕产业,以“公司+农户”模式免费提供苗木、肥料,发动村民种植200余亩桑叶,每批养蚕二十多万只,并和几名养蚕户一起开设了蚕丝被加工厂。郑丽还利用自身资源,定期在村里举行种桑养蚕、手工制被等技术培训,让十几名群众通过种桑养蚕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

  目前,新田县通过政策帮扶、资金扶持、技术引导,探索出“豆桑套种”“玉米桑套种”“蔬桑轮种”等发展模式,推广桑树种植1万余亩,100亩以上的标准化桑蚕种养基地20余个。(完)

  <strong>提前出招,多地节前赴外招工</strong>

  “‘花事日历’活动,不仅是一个赏花活动,还为爱花民众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养花心得、展出养花成果的平台。”曹幸表示。近年来,“鲜花经济”受到热捧,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家里栽种盆栽,却因缺乏科学养护经验,导致盆栽长势不佳。花事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还为游客发放茶花科普、养护宣传单,从花盆选择、浇水、施肥、疏蕾等方面,为游客讲解花卉种植和管养技术。

震撼、壮美、恢弘……

  据媒体报道,ChatGPT上线不到一周用户量突破100万,上线仅两个月,ChatGPT月活用户接近1亿。其间有调查显示,截至2023年1月,美国89%的大学生都在用ChatGPT做作业;同月,还有国外大学宣布,该校已向所有学生和教师发送电子邮件,要求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

  杨志茹前几年突发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乡里将他送到了县里的特困失能人员集中医养中心。在这里,专业护工照料饮食起居,医生定期帮助进行康复训练。“我在这里生活居住都是免费的,日子踏实多了。”杨志茹说。

  <strong>青铜时代,王朝之始</strong>

赖宏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