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花垣“锰三角”变“绿三角”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05 18:50:22

  中新网湘西6月4日电 (张雪盈)夏日微雨,漫步于湖南花垣县边城茶峒古镇清水江河畔,只见两岸吊脚楼参差玲珑,野鸭戏水于江上,蓝天碧水交相辉映。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渝、黔交界处,境内锰、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锰、锌、钒等矿产23种,其中探明锰矿储量3100万吨、铅锌矿储量1300万吨,是“锰三角”的核心区。

  20世纪70年代,花垣县全面开发锰、铅、锌等矿产资源,与“开锰矿、发锰财、猛发财”伴生而来的,是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型生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2005年至2021年,花垣锰产业历经三轮整治,永久性封堵1195个矿 洞,并将原有的31个锰矿采矿权整合为4个,逐步退出产能落后的冶炼企业。

  “钱是赚了,但日子过得心惊胆战。”当地有名的“矿老板”麻兴刚亲历了花垣锰产业整治的全过程,他坦言,环保、安全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谋求转型才是硬道理。

  历史遗留问题多、污染治理成本高、产业发展水平低等现实难题,意味着“锰三角”治理要面对许多难啃的“硬骨头”。2021年以来,中央、省、州、县持续加大投入,累计投入近10亿元用于花垣县锰产业综合整治,终使沈从文《边城》的原型地花垣重现旖旎风光。

  为使矿区民众逐步摆脱对矿业的依赖,花垣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关闭的尾矿库及矿坪上种植了8000余亩蚕桑,帮助民众就业增收;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闭库尾矿库上实施增减挂钩项目面积4325.6亩,实现收益1.69亿元。

  如今,站在花垣县民乐镇海拔880多米的巴傩山顶远眺,满目疮痍的荒山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青山叠翠、茶树绵延。看着一手发展起来的千亩黄金茶种植基地,成功转型的麻兴刚满脸自豪,“现在发展绿色经济,看着荒山复绿,心里也安心多了。”

  昔日靠山挖矿的龙潭镇成功变身“一村一个养牛场”的黄牛小镇;满山废旧矿棚矿坪的猫儿乡,村民靠桑蚕种养端起“生态饭碗”……如今,8大特色农业产业、50万亩规模、100亿产值的“851工程”在花垣县全县铺开,绘就了当地乡村振兴的“绿底色”。

  “我们将继续扛牢‘锰三角’治理的政治责任,真正把‘锰三角’治理为‘绿三角’,一步步蜕变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金三角’,成就民族团结进步的‘铁三角’。”中共湘西州委副书记、花垣县委书记廖良辉说。(完)

  据悉,广东省内海关全力支持广东国际货运班列发展,强化监管资源调配,配合加密各始发站点班列开行频次。指导企业快速申报并优先审核,对高资信企业和低风险商品选用非侵入式查验等方式,加快验放班列货物速度,提供“铁路快速通关”“属地申报、运抵换乘”“二次转关”“舱单归并”等多种模式便利企业,强化属地海关与班列出境地口岸海关的联系配合,提升班列跨境运输作业效率,进一步节约企业成本。

  然而,台盟重庆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重庆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正开局起步,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规划布局、工作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已签约台资企业投资进展缓慢、台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企业保障性措施不够到位等。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大理1月13日电 (杨紫轩 吴翔 朱万祥)云南大(理)瑞(丽)铁路大理至保山段开通运营后迎来首个春运,随着春节假期临近,返乡旅客日益增多,大瑞铁路大保段已成为沿线民众出行首选,呈现客货两旺态势。

  从东西方酒器的使用习俗来看,传统的东方酒器更讲究配套使用,主要用于盛装粮食酒,饮酒时关注的是人,酒的自然属性被淡化,社会功能被提升;西方玻璃酒器则追求透明,以便观察葡萄酒的成色及品质,注重喝什么酒应用什么酒具,甚至每一种酒都有其固定杯型,此外对酒自身口味的感受也尤为强烈。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

  中国制造业共有31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而广东全部都拥有,其中有15个大类的规模更是居中国各省份之首。纳入统计的近600类工业产品中,广东本土就能生产出510余类。广东的5G手机、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产量全球第一。

萧劭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