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中越民众跨国奔赴共享“年味”

来源: 奥一网
2024-06-21 15:38:33

  中新社南宁2月5日电 题:中越民众跨国奔赴共享“年味”

  作者 黄令妍 杨陈

  在中国广西凭祥市浦寨边贸口岸,越南姑娘欧华玲(音)将一袭袭精美的“奥黛”熨烫好,挂在店铺货架上,为来年的生意做准备。年关将至,欧华玲计划在农历大年二十九动身前往100多公里以外的越南河内,再搭飞机回到家乡胡志明市。

  “越南也过春节,我准备了一点中国年货,给妈妈、大嫂买了衣服。买了零食给家中的小孩子,他们喜欢中国的辣条。”几年没能回越南过春节的欧华玲,对此次团聚特别期待。

  欧华玲在越南结识中国籍丈夫,2017年同丈夫来到凭祥定居。往年春节与丈夫回百色老家,包粽子、杀猪等年俗让她倍感新奇。“我很喜欢学习包中国粽子,跟越南的形状不一样。亲戚朋友们都聚在一起烤火,感觉很温暖。”

  如今,欧华玲在口岸经营起越南传统服饰“奥黛”的生意。她的店内不但有成衣销售,还可以根据顾客喜好在越南的作坊定制后发货。除了实体店,欧华玲尝试在社交平台做线上直播,向网友介绍飘逸优雅的越南“国服”,把货品销往中国各地。

  凭祥是中越边境最大口岸城市。在浦寨经营着“阿红越南鸡肉粉”店的阮亚碧,看准假期将有很多游客来到口岸观光,打算春节期间继续营业。

  阮亚碧在20世纪80年代就来到中国务工。20年前,她开了一个快餐店,为往来的越南货车司机提供餐食。为了把更多越南地道风味带过来,从2023年5月开始,阮亚碧的店推出主打的鸡肉粉,兼卖越式滴漏咖啡和其他越南特产。

  “生意好时一天卖出五六十碗粉。”阮亚碧说,由于口味接近,越南鸡肉粉受到本地居民喜爱,外来的游客也很青睐店里的滴漏咖啡、烤包,“他们都说来这里要尝尝越南口味,喝完还要打包。”

  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阿红”的阮亚碧, 在中国生活将近40年,见证了中越边贸口岸发展变迁。她的大儿子在越南开养鸡场,大儿媳也是越南人。春节将至,孩子们将回到凭祥团聚。谈到新一年的期盼,阮亚碧希望口岸可以进一步开放,边民来往更便利,变得更热闹。

  临近春节,在凭祥友谊关口岸,中越出入境旅客络绎不绝,上演“双向奔赴”。

  1月30日,来自湖南的谢春艳怀抱1岁多的孩子走出自助通关闸机,身边是越南籍妻子。谢春艳在越南北江省管理电子厂,龙年春节,他头一回将妻女带回中国过年。

  “我们 带了很多越南特产,有糖果、越南特色服饰等,计划送给亲戚朋友。”多年没有回国,谢春艳心情激动,不过也有些担心,“湖南比较冷,怕她们(妻女)不适应那边的气候、环境,因此准备了一些保暖措施,希望她们会喜欢中国春节的氛围。

  <strong>开学后口罩怎么戴?</strong>

  随后,名誉骑兵方队、抗日七团象征方队、曾在朝鲜祖国解放战争时期立下战功的各军事单位的象征方队以及各军种多支方队等,接受检阅。

  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后,王琪选择做一名社工,这让她成为全班同学中的“独一号”。

  即将23岁的封青海13岁就开始跟着父辈去“说春”,在校读书期间他也常把“说春”二字挂在嘴边,不仅给身边同学唱春词还给他们讲述封氏说春的历史,即使现在毕业工作了,他也会特意请假回来“说春”。

  今天的三省区边界,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村民团结友善、民风淳朴,互通婚姻、商贸频繁。然而,时间回溯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湘桂黔边界的社会治安形势并不乐观。那时候,农村家庭耕牛多,偷牛盗马案件多。三省区交界,导致破案难、抓人难、退赃难,给流窜作案、异地销赃留下空间。

  “我想讲点成人的东西。现在是线下(演出),咱们既然来了,就要听和线上(演出)不一样的东西……”南锣鼓巷的一家酒吧里,狭小的舞台下坐着二十来位年轻观众,台上的阿铖特意放慢语速,用重音强调了“成人”二字。

巫凯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