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连续4天破纪录!史上“最忙”春运见证流动中国活力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6-23 21:19:45

  春运,一场故乡与他乡的双向奔赴。

  1424.5万人次、1515.9万人次、1528.8万人次、1606.7万人次,龙年正月初五至初八,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连续4天刷新春运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纪录。

  史上“最忙”春运,展现出中国铁路的强大运输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见证了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流动中国”。

  熙熙攘攘的人员流动背后,是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底气”。

  贵南高铁通车,早上南宁吃老友粉,中午就能到贵阳品酸汤鱼;济郑高铁投运,山河两省“手牵手”,济南至郑州1.5小时直达;福厦高铁开通,福建省迎来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铁……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连接城市与乡村,一次又一次铁路大提速,让春运回家路越来越近。

  往来穿梭的钢铁长龙背后,是中国铁路独一无二的调度能力。铁路12306系统,高峰期每秒出票1000张;上海虹桥,春运高峰时段一分钟有1000名旅客“刷脸”刷证进站;郑州东站,每1.35分钟发出一趟高铁;京沪高铁,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仅为3分钟……每日解决上千万人次的出行,靠的是更智能的调度系统、更优化的出行时刻,以品质促提升,用速度换时间。春节假期,全国铁路日均发行旅客列车12800列左右,客座能力较2019年春运增长12.6%。

  平安温馨的春运旅途背后,是中国铁路日益强大的应急能力。今年春运,我国遭遇2009年以来冬季最强雨雪冰冻天气。面对复杂天气,万里铁道线上除冰融雪装置日夜作业,工作人员加密巡检协调,内燃机车随时待命……以雪为令、力保通途,中国铁路用最短的时间消除天气影响,让那些风雪中匆忙赶路的身影,在踏上归途时能更显从容。

  除了日益强大的硬件能力,中国铁路的服务能力同样出众。

  车站里,母婴关爱室成为标配,温奶器、微波炉、纸尿裤一应俱全,有些地区还提供接送站一条龙服务。列车上,气球玩具、图书游戏……今年春运在厦门始发开往部分方向的高铁列车上专门设置了“遛娃舱”,帮助缓解带娃家庭的焦虑,也为孩子提供更多空间与自由。从童趣满满的母婴整理台到一路有爱的无障碍车厢,更多人群的需求已被“看见”,铁路服务更细致、更贴心。

  抚今追昔,铁路春运已走过 70个年头。

  1954年,原铁道部成立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春运概念应运而生。曾经,几天几夜绿皮车才能到家的路,如今打个高铁几小时就能到达;曾经,火车站、代售点辛苦“跑断腿”才可能抢到车票,如今手机“点一点”就能参与;曾经,车站内遍是打地铺、脚踩脚的人群,如今建起特色商业街,老字号、潮牌、丝路好货一应俱全;曾经,泡面馒头就着榨菜热水就是一顿饭,如今列车上也能品尝“舌尖上的中国”……熙来攘往间,春运的点滴故事、赶路人的记忆碎片,成为时代变革最生动的印记。

  春运,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春运中的车与路,行程中的你和我,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不一样。这样的变化,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同步,与加快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步,与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共鸣。

  春运仍在继续,中国铁路的传奇仍在续写。

  此事无疑给印度敲响了一记警钟。印度既然立志成为国际制造业大国和新兴市场投资中颇具竞争力的一员,那么本国吸引外国投资的能力究竟如何,面对纷繁错杂的竞争是否会暴露出脆弱性,遭遇冲击后能否进行稳定的自我恢复,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虽然印度政府对今年国内经济更进一步增长有信心,但能否实现,还要看各项改革是否能够进行到底,在面临越来越多风险挑战的时候,经济能否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韧性。

  刘海平读完女孩信件,对吴雪的学习态度及人生观念本来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滋味,不想再理她。但当不经意间看到仅比吴雪大三岁的女儿此时正在伏案学习的情景,刘海平猛地心头一震,吴雪比自己女儿还小,怎么能这么早就放弃学习呢?于是本身文字功底偏弱的刘海平,给吴雪写了一封发自内心、情真意切的回信,鼓励吴雪一定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他会把她当成自己女儿一样给她帮助支持,并承诺只要吴雪在期末考试,考到全班前5名,就把她接到肇庆家里,与自己女儿一起陪她过暑假。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2/07/41/2027591354154501341.jpg" alt="" />

  此前,招聘网站发布的《中高龄求职者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也指出,在对从业者自主知识更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行业,从事标准操作或事务性工作的中高龄求职者容易被年轻职场人或人工智能取代。

  去年,吴空参加了一位B站博主自制的视频节目,众多年轻人利用春节假期,进入位于浙江义乌的古代军营影视基地,体验明朝戚家军的练兵。吴空报名的是刀牌手,这是鸳鸯阵里的兵种之一,需要灵活机敏。活动期间,她给大家写号衣上的毛笔字、解说鸳鸯阵用到的武器,教唱戚继光的《凯歌》……在吴空看来,这段经历不仅有趣,更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年轻化阐释的“潮流方案”,“当传统文化成为青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家的态度可能不再是‘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而是发自内心觉得‘这种文化真带劲’”。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吕宜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