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产业化提速,上市公司抢滩布局

来源: 环京津网
2024-05-31 08:38:50

  证券时报记 者 刘俊伶

  产业步入“快车道”

  今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5月29日,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天启星座25星—28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谷神星一号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明星产品,是我国最早启动高密度发射交付的民营火箭,在陆地成功发射多次。而谷神星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针对海上发射需求进行了适应性改进,为四级固体商业运载火箭。

  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上游,目前,已经有9型商业航天火箭可提供发射服务,由多家商业企业发起百颗量级的遥感星座正在稳步建设。下游的应用门槛大大降低,新兴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持续获得政策支持

  商业航天,是指在市场化原则下,通过商业化方式运作参与航天事业发展,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新机制。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获得政策持续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空间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包括研制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装备。

  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指出,要在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集聚发展和国际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深化南箭北星产业空间格局,壮大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他还有上海、广东等多地提出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多家机构看好商业航天未来发展前景。市场规模方面,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在2024年将突破2.3万亿元,泰伯智库发布《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称,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2.8万亿元。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披露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布局。

责任编辑:杨红艳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22年,<strong>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strong>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strong>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strong>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2023年春节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以后的第一个春节,关于春节期间出行的原则,出行前的准备,出行途中的个人防护以及返乡后的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在之前的发布会以及媒体有很多的宣传报道。春节即将来临,大量人员陆续返乡,流动性加大,偏远地区,感染率比较低的地区,疫情传播风险加大。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没有感染过,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要重点加强保护。

  “他们很积极,说我怎么不早点向他们求助。”因为包机在巴黎降落,长江纸业没有法国客户,最后是由商务局请一家法国企业向他们发出了邀请函。在商务局的协助下,顾丽终于在出发前的最后一刻拿到了自己的法国入境签证。

  在不少医院,都出现了感染高峰过后,大量老人涌向医院的现象,他们多数是在感染新冠后,引起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肺炎,不少都需要住院治疗。

  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区域格局正在不断洗牌。汽车产量前五名省份中,除广东近年地位较为稳固外,吉林曾在2019年短暂超过上海,随后连续两年下降,到2021年,上海已反超吉林48万辆。去年前11个月,两地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与此同时,湖北也被重庆超越,退居第五位。

  第四,充分利用地区差异,实现劳动力在全国范围的有效配置。人口负增长的状况在城乡、地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要充分加以利用,全面降低人口流动成本,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市民化的障碍,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重新配置,从而推动产业在地域间的转移与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陈俊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