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5-23 17:14:51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张 晔 通讯员 李 佳

  苏州古城游客熙熙攘攘,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步一景。“我竟然发现了一些隐藏的景致。”刚刚游览完狮子林,一位游客意犹未尽,又戴上VR眼镜,细品园林之美。近期,江苏苏州推出“狮林·园宇宙”项目,运用5G网络技术,借助无人机和360°全景高清VR眼镜,巧妙地把传统园林的运营模式与高新科技产品相结合,让游客感受到现代科技与古典园林的交融。

  “非遗+数字”为文旅引流

  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观察苏州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窗口”。

  苏州云联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高苏新向记者展示了“云游苏州”App。App里可以看到文化风俗、非遗手工作品和下单的商品,功能一应俱全,展示了“非遗+数字”的潜力和商机。

  截至目前,姑苏区共有9大类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和省、市、区各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为了加强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姑苏区在“惠姑苏”App中专门设置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创”等栏目。

  2014年起,苏州逐步构建数字化保护体系,目前已完成以古城为核心的420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模型,让《平江图》加速数字孪生。这一数字化成果同样方便了市民,用户只需在“苏周到”App上搜索“数字古城”,就能足不出户深度体验高度还原的园林景观。

  如今,数字化已成为苏州非遗文化走向广阔市场的重要引擎。文史学者余嘉认为,“数字+”的飞速发展,为破解非遗的传播与传承难题提供了精兵利器。

  “传承+创新”有更大作为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江南文化的载体,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

  如今,喜欢传统非遗文化的年轻人不断增多。记者在文旅会客厅祯彩堂缂丝体验中心看到,一些年轻学徒正在潜心学习 ,他们在非遗大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就能掌握基

  平江路就像一幅“双面绣”,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网红店开在小巷老宅,舶来的咖啡店竖起古色古香的招牌,古老的非遗和潮流的饰品摆在同一橱窗,苏州评弹与吉他民谣声声呼应,“烟火气”与“文艺范”相得益彰……

  苏州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创新上还有更多亮点。2020年起,姑苏区首创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文保工作人员将古城的传统民居、构筑物等看作是一个个“细胞”。他们走进一间间老宅,采集门楼、界石、碑刻、古井等信息,对54个街坊、14.2平方公里内的房屋、古井、古树、桥梁进行深度调查;同时收集居民们关于老宅子的“历史记忆”,为整体保护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在数字世界里再造了一座苏州的“孪生古城”。

  “姑苏非遗传承创新,要面向未来。”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教授方世南表示,非遗传承创新的过程,就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的过程。为此,非遗要寻找和时代需要、科技创新、大众审美、日常生活等相结合之处,努力在“非遗+数字”“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研学”等多样性文化创意空间中做大做强。

  本报讯(记者 张驰)针对当前疫情防控新形势新任务,为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和基本医疗服务,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定位,及时调整日常监督工作重点,对医疗机构、药店等场所开展常态化监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主体责任,确保药品物资供应及时充足、价格稳定。

  比如,2022年9月,有网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投诉称,酷开的电视会员种类多,宣传信息不明确,其小孩在观看动画片时弹出付费窗口,于是开了包年会员(218元),但仍无法观看,需要再开亲子会员,“(当时)也没说影视会员不能看动画片,太坑了!”

  从全球地震活动来看,2022年,全球共发生6.0级及以上地震112次,其中6.0级到6.9级105次,7.0级到7.9级7次,8.0级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9月11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的7.6级地震。

<img style="border: px solid #000000;"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1/04/b8cd4548131d4bff8976045c7ba357c8.jpg" alt="" />

  随着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形成百万亿级的产业规模,为欧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遇;IT、CT和OT的加速融合,云、边缘和嵌入式场景的深度协同,为欧拉的技术演进明确了方向。

  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拉维·古普塔说:“这种突变可在不增加传染性的情况下实现免疫逃避,这就是它传播如此之快的原因。”

蔡宜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