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经济频获国际“信任票”

来源: 杭州网
2024-06-03 21:14:24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题:中国经济频获国际“信任票”

  中新社记者 刘亮

  中国经济再次获得国际机构投出的“信任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宣布,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较此前预测高出0.4个百分点。除了IMF,近期还有不少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IMF代表团于5月16日至28日来华访问,评估中国经济状况和政策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影响。访问结束后,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透露,上调预期主要基于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强劲增长 态势以及政府近期推出的有力政策措施。

  她特别指出,中国已采取多项措施来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转型,包括最近宣布的为保障性住房提供贷款支持的政策。她还称,中国政府推行的更全面的一揽子政策,不仅针对房地产行业,也覆盖了多个经济领域,这些政策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凤英认为,尽管当前IMF尚未形成正式文字报告,但从初步公开的反馈看,IMF对当前中国经济印象不错,后续还可能会根据中国二季度经济表现调整增长预期。她认为,中国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社会消费与投资信心恢复,为经济增长再续动力。

  频获国际“信任票”

  除了IMF,不少国际机构亦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韧性进行了重估。

  近期,花旗银行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从4.6%上调至5%,高盛从4.8%上调至5%,星展银行从4.5%上调至5%。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欧盟委员会等近期对中国经济预期亦有不同程度上调。

  国际机构为何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增长态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认为,与美欧高利率抑制经济增长不同,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持续向好,货币和财政等政策有力有效,且宏观调控还有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空间,这为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提供了宽松的有利环境。同时,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与韧性,为中国经济增添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支持。这些因素都支撑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

  经济增长动能持续积蓄

  需看到,国际机构的“信任票”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没有压力。正如吉塔·戈皮纳特指出,中国政府需要持续出台有效措施来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需谨慎关注地方政府债务和小型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等。

  中国近期已开足马力,推出系列有力举措。温彬分析指出,从政策效果看,已出台政策有望缓解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尤其是5月以来,超长期特别国债如期发行,一系列稳地产措施陆续出台,包括需求端的降低首付比例、房贷利率下限以及公积金贷款降息等,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蓄积。他认为,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叠加外需韧性仍存,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经济新动能也在加码发力。刘英指出,中国在推动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大力支持新型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以及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新兴产业不仅提升了中国技术水平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也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我们或许很难看见C罗在世界大赛的身影了。扛着葡萄牙走了那么久,看着新生代逐渐涌现,在真的要说告别的一刻,谁能不满含热泪呢。”他在朋友圈写到。

  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中国这十年·福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福建地区生产总值达4.88万亿元,与2012年的全国第11位相比,提升到第8位;福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744亿元,是财政净上缴省份;实体经济成为福建发展的鲜明特色,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2%,比全国高6.8个百分点,超千亿产业集群达21个。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超2.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6%。

  “建议大家积极防护,如果有了流感样症状就居家治疗(必要时致电医生咨询),尽量不要去医院,这样感染的风险比较小。如果去了医院再感染了流感病毒(今年的流感非常有可能和新冠同时段流行)或者症状加重,那就划不来了,这是我给大家的一个小小的建议。”常荣山说。

  从田先生提供的相关截图可以看到,此前太平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宣传称该险种“新冠确诊给2万、新冠身故给35万、新冠隔离津贴200元/天,新冠住院津贴100元/天,新冠ICU津贴500元/天”。

  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重点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基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从区域分布来看,这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布在19个省份,沿海经济大省共部署了28个集群,占比超60%。其中,江苏拥有10个,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产业覆盖软件信息、船舶、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广东排名第二,共7个,包括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等;浙江、上海、山东分别为4个、3个、3个。

何秀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