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欧洲之行,看元首外交国际传播

来源: 黑龙江东北网
2024-05-23 16:19:54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5月5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备受全球关注。此访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远超双边范畴,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进取,彰显了习近平主席作为大国领袖的担当和魅力。

  基于此次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5月21日,中国新闻网举办“习言道——从欧洲之行看总书记形象和思想国际传播”主题研讨会,邀请多个领域专家学者同青年记者编辑代表,集中探讨如何在元首外交报道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实效。

  视野与视角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在致辞中表示,国家领导人是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形象名片,外事报道尤其是元首外交报道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形象的重要契机。习近平主席在系列重要外事活动中展现的担当和魅力,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和道义感召力,为当前国际传播工作带来重要启示。

  参与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报道的中新社政文部记者黄钰钦表示,做好元首外交报道,叙事角度至关重要。要拿着“放大镜”发挥在现场的独特优势,去观察每一个重要细节,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呈现大国外交的动人瞬间;带着“广角镜”,既能纵向梳理,有纵深感,也能横向比较,有方位感;视角上带着“平光镜”,不造夸词,不落俗套,用平实眼光去观察和记录。

  中新网总编辑助理兼新闻中心主任、重大报道办主任马学玲介绍,围绕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中新网“习言道”专栏大胆进行语态革新、形式创新,以“小切口+大视野”推出系列融媒体产品,在海外落地1200余篇次,多样态展示习近平主席外交风采,阐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深刻内涵。未来,在可视化、直播态、场景化的趋势之下,如何守正创新,挖掘通稿之外的新闻,将成为核心报道的新场域。

  策略与方法

  中国外文局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认为,当前,讲好中国故事已进入2.0版本,要更侧重讲述中国与世界互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注重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对外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同时,在传播时注重故事性,把握“信息+情感”的叙事方式。此外,还要强调专业性,强化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提供专业支撑

  “面向海外受众的传播,首先要搞清楚他们的关切点在哪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金玲认为,回应国际受众的关切,是国际传播中重要的一部分。以欧洲为例,在她看来,对欧国际传播工作最大的问题仍是弥合认知差距。因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需要有更多元的声音,可以让更多外国的专家学者发声,既能有的放矢提升报道深度和厚度,又可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辉锋认为,国际传播工作不是单纯的新闻报道,而应该是“研究+新闻”。近年来,国际舆论场不断出现新问题、新形势,国际传播成为一项有挑战且高度讲求策略的工作,单纯注重传播技能远远不够,要加强国际传播的基础研究工作。例如,应着重加强海外受众研究,注重效果导向,既看舆论斗争的短期效果,更看认知改变的长期效果。

  亲和与实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表示,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报道,国内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做了很多“加法”,包括加背景、加解读、加现场、加视觉、加细节等。她特别提到,其中一些报道,通过截取短平快、小而美的可视化内容,将受众与现场联结,增强受众的在场感、在地感,有效提升了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讲故事最重要的是让别人听故事。”北京师范大学博导、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表示,人类都是容易共情的,国际传播从微观具体的事和人出发,往往更容易打动受众、影响受众。她认为,国际传播应善于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上下功夫,运用生动可感的报道形成与海外受众共情的联结点,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靖雨表示,信息传播与情绪传播相伴而生,中国声音出海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道德情绪转化和叙事重构。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应加强相应领域的研究,传播者既要真实客观,也要关注信息所传达的情绪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演化。(完)

  会议强调,要坚持学习调研履职和创新理论武装相结合,扎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坚持党的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作用,推动新一届全国政协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一个背景是,北京作为世界银行评估中国营商环境的样本城市之一,自2017年起连续推出多项改革措施,这里面,海运通关效率恰恰看的是天津的表现。2020年,世行发布《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专门提到天津港推进“提货单无纸化改革”。

  2021年,马斯克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表虚拟演讲,围绕“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讨论数据安全问题。

  冯仲平指出,尽管中欧在乌克兰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但马克龙希望同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加强沟通,马克龙此前曾谈及中方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表示中国参与和平努力是“好事”。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曾表示,中国是一个全球参与者,世界必须倾听中国的声音,以找到解决俄乌冲突的方案。

  尽管当前世界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国和巴西的双边贸易额仍在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为1714.9亿美元,同比增长4.9%,其中中方出口额619.7亿美元,进口额1095.2亿美元。巴西是我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国,而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美国福克斯新闻29日在报道米利将军控诉中国是“麻烦”的新闻时,配了一张在四川省发射升空的一枚运载卫星火箭图,图片说明是:中国一直在向太空发射卫星,“这对太空安全形势造成了改变”。

郭南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