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中国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

来源: 36氪
2024-06-23 14:47:09

  何以中国·大运河

  人民网评:中国大运河,传承千年文化韵致

  纵贯南北、连通大江大河,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一批批的中国水利专家运用卓绝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一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中国大运河。它的诞生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它贯穿南北,连通古今,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大运河不只是一条水上通道,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标志。无数的商船和客舟曾在这条河流上往来穿梭,带着各地的珍馐特产与多彩文化,将各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南北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十年辛勤耕耘,传承万古风韵。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十年。十年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挖掘,它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十年来,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大运河及其周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古建筑得到修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得这条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生机;十年来,大运河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充分开发,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年来,大运河的申遗过程及其后续影响,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如今,大运河,生机勃勃,惠泽八方。大运河不仅仅是文化载体,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 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十年,是一个崭新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们更加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何以中国”的答案将会愈发清晰。大运河也将继续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流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追问“何以中国”时,实质上探寻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何以中国”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源的探寻与追溯,更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

  大运河,这条古老水道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更是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梦想。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之中,或许正隐匿着“何以中国”的谜底。在探寻“何以中国”这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民族文化自信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孟 哲

  根据柬埔寨旅游部12日的最新数据,1月来柬旅游的外国游客约40万人次。其中,1月份来柬中国游客有2.5万人次,同比、环比均有大幅度增长。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严杨 汪品植]日本COURRiER网站8日载文警告:日本参与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对本国企业来说只有损失。

  今年2月7日, 中国足球协会官网发布《中国足球协会关于“陈戌源接受采访,给自己打9分”等虚假新闻的声明》:近日,有网络自媒体发表消息称中国足协主席接受有关媒体采访。经证实,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近期未接受过任何采访,相关报道内容为虚假信息。

  一旦发生火灾或进水意外,邮轮上5000多人将根据所处位置按设定好的路线逃生到船上各处集合站。路线为什么这样设计、走道要多宽、参考了哪些经验系数?换句话说,换一条船还能设计出类似的疏散方案吗?

  事实上,从冲突发生的第二天起,习近平主席就提议通过对话寻求政治解决争端。我们看到,俄乌双方曾举行多轮谈判,取得重要进展,和平协议的框架已经摆在桌子上。但遗憾的是和谈中断了,一切都回到原点。我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所在,看来有些势力并不希望和谈成功,不愿意战事停止。他们并不在乎乌克兰人民的死活,也不关心欧洲受到的损害,而是有着更大的战略目标。

  王毅说,人类与新冠病毒长达三年的抗争,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的,我们都是地球村成员,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绝不能重走阵营对立、分裂对抗的老路,绝不能陷入零和博弈、战争冲突的陷阱。

杨惟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