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最强大脑”掀起科学涟漪

来源: 环京津网
2024-06-07 19:00:39

  中新社上海11月8日电 题: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最强大脑”掀起科学涟漪

  中新社记者 王笈

  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顶科论坛”)8日在上海落下帷幕。过去几天,滴水湖畔化作“科学殿堂”,来自全球的“最强大脑”们“坐而论道”,从前沿科技、科研范式、科创生态等维度展开头脑风暴,掀起了科学思想的层层涟漪。

  中国古语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本届顶科论坛上,多位科学家呼吁重视基础科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时间回到70年前,《自然》杂志发表了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论文,这正是一个集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的典型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在现场表示,“从富兰克林拍摄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到多诺霍对氢键配对的修改建议等等,这些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成就了这个重要的历史贡献。”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全球健康危机、气候变化,还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都是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杜宁凯指出,科学合作是一座桥梁,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理解和信任。“当科学家们能够齐心协力时,科学确实能给我们提供所需的知识和工具,帮助我们克服挑战,创造新的机遇。”

  构筑“天梯”,传承科学精神

  一面巨大的百位顶尖科学家照片墙竖立在论坛的会场2楼,照片墙前散布着5座半开放式的透明“太空舱”,为顶尖科学家、科研机构代表与青年科学家现场交流提供空间。有青年科学家感慨,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聚在一起,随机、平等地相互交流,有时会产生新颖的想法,对自己确有启发。

  “我对青年科学家介绍的一种贴在皮肤上的可伸缩传感器很感兴趣。”“00后”Sci-Ter(科学青少年)陈思远告诉中新社记者,自己平时做过一些重金属离子检测方面的初步研究,参会期间看到了众多科学家们的不同思想和创新之处,也感受到了来自顶尖科学家的关心和鼓励。

  “我已经76岁了,我能感受到你们对于我们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在论坛现场“对话”Sci-Ter时表示,“你们要引导我们这些‘老年人’,你们能够比我们做得更好,因为你们有宏伟的梦想、有很多新的想法,你们会作出杰出的贡献。”

  创新之城,彰显“科学浓度”

  今年是该论坛首次全程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召开,全面启用会址内的会议会 展中心、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等。300余位中外科学家“脑力激荡”,让此处的“科学浓度”持

  首次引入的联合主席制,也让本届论坛的“科学属性”进一步加深。论坛邀请领域内具有顶尖专业水准的中外科学家担任此职,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两院院士等在内的20余位科学家亲自参与了论坛策划和筹备的各项工作。

  <strong>但就是这种情况下,黄海管理的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万家新利、万家精选A却实现逆风翻盘,2022年的收益率分别为48.56%、43.66%、35.51%。这些基金能取得如此好的收益,外界多认为是黄海踩中能源价格上涨和地产行业复苏的风口。</strong>

  但拜登及其支持者发起另一场总统竞选的想法开始明朗化。拜登的一位支持者说:“我认为现在关键在于时机。他在全身心投入这件事情。”

  据悉,本次展览展期1月8日到2月12日。展览由上海市体育局、中共闵行区委员会、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同指导,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闵行区体育局、上海体育博物馆、可口可乐公司联合主办,闵行博物馆承办。(完)

  早晚高峰,北京东三环国贸桥开始堵车,地铁车厢里满是戴口罩的通勤者;跨年之夜,上海豫园“山海奇豫记”主题灯会游人如织,外滩又现“拉链式”交通指挥;夜幕降临,广州天河区花城汇吆喝声此起彼伏,引来八方食客……

  对于人口大国而言,优化防控工作的每一步,都必须反复衡量“家底”。我国持续推进部署,加速扩容医疗资源。

  到李荐国案发时,李建芸已经从曹峰那里拿到了1020万元。个人钱袋子鼓起来了,受损的却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谈亭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