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杭州面塑手艺人创“国风手办龙” 冀老手艺传新年味

来源: 山东大众网
2024-06-10 17:35:32

  中新网杭州2月1日电(鲍梦妮)搓面泥、揉成团、轻按压……在杭州市钱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黄小明的手中,一个个色彩艳丽的面团历经“七十二变”,逐渐成为俏皮灵动的小龙头和威武庄严的大青龙。

  “这是我们的‘国风手办’。”黄小明介绍,为迎接 即将到来的龙年,他参考图片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创意,创作了几款生肖龙摆件,没想反响热烈

  一般来说,黄小明制作一个龙头需三小时左右,一条大青龙则要花费三四天。如今,其手上光是龙头的单子就有六七十份。

  “一些国外的企业看到我做的龙摆件,也发来了订制的单子,每一条龙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我也会做一些创新设计。比如手边刚好有一块石头,我就想能不能让龙盘在石头上。”黄小明说。

  据了解,黄小明与面塑的缘分源自其父亲。为了像父亲一样把这门古老的手艺传下去,又能做出一些“新花样”,他在“传承不守旧”中下了一番功夫。

  例如在原材料方面,为克服面团保存时间短的问题,他自主研发可永久保存的面团,让面塑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又如在形象设计方面,黄小明以手游人物、国潮元素为参考,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国风手办”。他还计划将龙摆件加工成车内挂件和茶宠,以适应更多使用场景。

  新春将近,黄小明带着他的面塑作品频频出现在湘湖年鱼节等民俗活动现场,吸引不少青年群体的目光。他表示,希望将新潮与传统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受年轻人喜欢的“年味”作品。(完)

  90后遗失物品仓管员李苏皖正忙着和其他同事交接班,拿着纸笔,不停地对着货架清点物品。忙完一阵后,她告诉记者,春运期间随着列车和旅客数量的增多,仓库内也比往日更满了。他们的工作格外忙碌,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光是打来的咨询电话一天就得有100个。说话间,电话铃又响了起来,一位乘客反映,自己在乘车期间丢失了身份证。一边询问,李苏皖一边将车次、乘客的个人信息登记在电脑里统一的遗失物品信息平台上。

<img style="border: px solid #000000;"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2/04/21b4e30e501c4475b49d0d9e62e06e5a.jpg" alt="" />

  走进位于山东聊城东阿县的东阿阿胶产业园,工厂车间处处是科技元素,5G和大数据等技术助力生产工艺及营销模式持续升级,过去九天九夜的制胶流程在这里提升了30多倍。预计2022年企业盈利比上年同期增长73%至84%。

  还被当成特别的礼物送给了正在轨执行任务的航天员

等待成绩时的她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厦门2月4日电 (记者 杨伏山)元宵节前夕,两岸同胞“明信片快闪活动”4日傍晚在厦门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举办,两岸同胞透过一枚枚“乡愁”的邮票,将祝福和期待寄往海峡对岸。

吴柏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