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体育教育 不能“一引了之”

来源: 北京商报
2024-06-25 08:47:13

  AI魔镜、智慧操场、运动手环……过不了多久,这些充满科技元素的人工智能设备将可能广泛应用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它们不再冠以高冷的“黑科技”之名,而是作为日常教具,“飞入寻常百姓家”。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变革,最先带来的冲击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在采访和调研中,不少体育教师都反映,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因此,不少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首先要从“舒适区”走出来,接纳新观点、拥抱新技术,同时要反思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

  一方面,传统体育课堂上,教师往往根据现场观察和既往经验来判断学生表现情况,无法系统、量化、动态地分析记录运动数据,这难免影响到教学质量。此外,由于学生性别、年龄、体质等个体因素差异,体育教师往往无暇顾及每名学生情况,很难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就会影响因材施教的落实。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AI赋能体育教育,不是简单地引进一些高科技,更不能“一引了之”,让先进设备束之高阁,落满灰尘。一定要做好用户与设备之间的长期磨合,围绕学校最紧迫的教学需求,持续钻研产品功能的深度开发与升级改造,才能让AI科技变得更加智慧,释放出持久的改革动能。

  在实践中,教育部门、学校教研团队都应积极介入,和技术提供厂家联合研发课题,用技术手段提升学生运动技巧、体能、体质、运动品格等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还要根据各校特色课程开发“专精特”的技术模块,避免智慧体育应用的泛化和同质化。不断完善后台数据分析模型,将学生体质、体能报告等数据分析结果吃透、落实,由此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将教学一线的使用情况反馈给技术提供方,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系统与场景开发,让高大上的AI科技真正接上 学校体育的“地气”。

  技术的推广,总是由点到面。AI科技的引进、智慧体育的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不是单一部门的分内事,也不是个别骨干教师的任务,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协同并进,更离不开所有人的集思广益。

  为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定期举办示范会、研讨交流、公开课等活动,推广智慧体育优质应用范例,加大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力度,增进体育教师和家长、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在各方观点交流中完善技术功能,让学生在学与练中拓宽视野、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最终为体育教育减负增效。诚如一位小学校长在采访中所言,置身数字时代,所有人都要提升自己的“信息能力”。

  尽管,拥有智能穿戴技术、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设备可以改善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它们成为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体育课堂的得力助手、学生成长的“亲密玩伴”。但这并不意味着AI科技可以取代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教学现场离不开体育教师这个“组织者”。此外,优秀的专业教师能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运动专业能力、运动习惯以及团结协作、坚韧意志等体育品德,实现育人功能。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削弱,更应当得到强化。在AI赋能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他们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显然,面对AI的技术赋能,如何发挥体育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对教学的赋能,让受教育者受益,这是更值得深思的一道命题。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6/86/9194883319198572182.jpg" alt="" />

  “我们化工的生产车间里有物料、人员、设备,生产过程也有很多环节。以往,需要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和协同,容易形成生产波动。”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阮伟祥表示,自2017年启动智能工厂项目以来,企业着力提升数字化管控、智能化生产和敏捷化研发三大能力,实现了生产流程、资源要素、生产方式的数字化变革。

  ·4架F-2多用途攻击机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6/36/13949587991736894936.jpg" alt="" />

  随着全球绿色经济和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中国服务贸易也迎来发展新机遇。未来,推动服务贸易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中国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稳步扩大国内服务业对外开放,深入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不断完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加快落实数字贸易、文化贸易、知识产权服务、地理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的相关政策。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稳定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重点开拓一些周边市场和“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通过签订自贸协定和加入多边合作框架等形式开展机制化合作;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积极抢抓国际服务市场的订单,推动服务贸易相关合作,将中国服务贸易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三是提升服务贸易质量,加大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跟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服务能力,增强稳定贸易供应链的服务能力。四是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利用中非、中拉、中国—中东欧、中国—东盟、中国—海合会等合作机制,打造中国服务品牌,为中外服务贸易企业开展贸易投资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

  <strong>碳酸锂“身价”近期跌幅超两成&nbsp;</strong>

吴逸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