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郑永光:中国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水平已居国际先进行列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6-10 14:42:14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李晓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中部分应用机器学习的技术已处于领先地位。

  雷暴大风、龙卷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被视为热带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 害性天气。由于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发展快,强对流天气的精准监测和预报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郑永光介绍,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大最密的气象监测网,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从中央气象台来说准确率约提升了20%以上”。

  他表示,现在对重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已基本能做到较为准确的预报,一些影响范围较大,如跨省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基本可提前三天进行较准确预报。2022年平均提前42分钟发出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2023年进一步提前到43分钟。

  郑永光坦言,从防灾减灾角度而言,对强对流天气越早发出预警,人们采取措施的时间就越充分;但从气象规律出发,提前时间太长,将无法保证预报准确性。既提高预报预警精准度,又延长时效,是气象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这位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者眼下的目标,是2024年临近预报能达到空间分辨率一公里、时间分辨率10分钟,到2035年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发出预警信号。

  在他看来,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意味着强对流天气来袭时,具有防灾减灾知识的民众将有足够时间从容应对,也意味着中国在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领域将取得更大进步。

  不过,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用郑永光的话说,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就像“大网捞小鱼”,虽然监测网越织越密,但“漏网”仍然难免。此外,目前人们尚不完全清楚强对流天气产生和发展的精细机理,也加大了预报强对流天气的难度。从预警信号提前量看,即使是短短一分钟的进步,也“非常艰难”。

  今年全国两会上,郑永光呼吁建立统筹不同部门建设的气象探测设备,建立社会志愿者报告机制。

  他表示,基于其在多起灾害等事件后调研现场的经验,完全依赖气象站点捕捉强对流天气并不现实,这就需要大量志愿者向气象部门报告其所在区域天气情况,民众“随手拍”就可以帮助气象部门掌握更多信息。

  郑永光说,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部门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深化对强对流天气规律的认识,发展更为准确的精细数值预报模式,综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进一步提升监测和预报能力。(完)

  水警有着“传帮带”的传统。边防港航公安分局巡逻中队中队长束嘉毅是蒋海琦的师傅。他觉得,每一个新水警,几乎都会有一段迷茫期,“我又不是交警,不用开罚单,也不是社区派出所民警,基本不用抓小偷,我到底算什么民警?”

  李蓓表示,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有308名民警、179名辅警因公牺牲,4334名民警、3470名辅警因公负伤。他们用生命与热血书写了人民警察守平安、护稳定、促发展的铿锵乐章,铸就了新时代人民公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丰碑,用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公安民警砥砺奋进、再上征程。

  “我带这只小熊去过很多城市,愿今后它能陪你去见更多的山川湖海”……近日,武汉市积玉桥一家咖啡馆小院里格外热闹。在一场名为stooping的旧物交换市集上,大家分享着旧物故事。

  持续推进全警实战大练兵,部署开展最小作战单元现场处置专项训练,采取红蓝对抗、随机抽查、综合演练等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应对复杂情况、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水平。深入推进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有力提升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精心组织召开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授予(追授)一、二级英模245名,为385个集体、2847名个人记功嘉奖,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等部门通报表扬833个集体、2891名个人,极大激发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的警心斗志。坚持从优待警,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爱警暖警工作的指导意见》,让“有困难找组织”成为民警第一选择,稳步推进解决民警家庭实际困难,督促各地落实爱警暖警措施,强化对公安英烈家属、公安英模、因公牺牲民警辅警家庭和受灾特困民警辅警家庭的关心关爱,组织走访慰问民警辅警家属子女42.7万户、基层单位4.6万个,612名民警子女享受教育优待。

  赵新录至今都忘不了自己最危险的那次经历。在太阳湖附近巡护时,他的车陷入湖边的泥泞中,怎么都挖不出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决定和队友步行前往最近的营地求救。在高原上每一步都让人筋疲力尽,他们却整整走了一天一夜,这几乎是人类身体的极限。白天,雪白得刺眼,眼睛甚至被灼出血来,到了夜晚周围漆黑一片,他们只能看着星星寻找方向,还要避免自己弄出响动,招惹到黑暗中栖息的动物。

  而A股上市公司近三年实施的1元以内员工持股计划,授予人数占员工总数的平均比例约为6%,董监高平均认购比例22.5%,倾斜性严重,普惠性较差。这使得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动机受到质疑。

孙寿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