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评论员观察)

来源: 美食天下
2024-06-13 08:41:42

  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尽情绽放,中华文化将越发光彩夺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厚滋养

  善用文化之力,让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不久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在排练室里领舞《奔腾》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尽管姜铁红当天只是日常穿着,却将这段蒙古族舞蹈跳得潇洒恣意、韵味悠长,被网友评价“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更令人意外的是,作为这个经典舞蹈第五代领舞的姜铁红并非蒙古族人,而是朝鲜族人,编创这段舞蹈的马跃教授则是回族人。多民族文化交融交汇,结下艺术硕果,展现经久不衰的魅力。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 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新时代以来,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到借助对口帮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再到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务实的举措、有效的行动,筑牢了民族团结的根脉,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枝繁叶茂,才更显主干生机。近期,反映哈萨克族生活和文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国内走红,也在海外受到追捧,成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尽情绽放,中华文化将越发光彩夺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厚滋养。

  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工作落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在云南昆明盛高大城社区,汉、回、彝、白等20多个民族的居民生活在一起,每年邻里百家宴、火把节、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让人应接不暇,邻里亲如一家。可见,社区是增情谊、促团结的有效物理空间,更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也应看到,如今各族群众对信息的交流、对文化的体验,很多都是在网络空间完成的。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并用好互联网,让网络虚拟空间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相恋之初,杨航经常忙到顾不上吃早餐,乔丽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上班前为杨航贴心准备好早餐,一起吃早餐的半个小时,成为两人最温暖的记忆。“你要按时吃饭,站台上冷,你多穿点。”偶尔见面时,乔丽娟总会反复叮嘱杨航。

  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育塔萨对记者表示,2023年是泰国旅游年,游客人数预期达2500万人次,中国是重要客源国。“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游有序恢复,中国游客回归将助力泰国旅游业加快复苏,促进泰国经济增长。”育塔萨说。

  实施低碳零碳成果转化与示范行动。以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为核心,推动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评价、展示交易、供需对接等。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生态等重点领域,到2030年实施50项以上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重大示范应用工程,有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020年12月29日,泰国内阁会议决定在2021年增加部分特别法定假日以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其中包括中国农历春节。

  在“春风行动”开展期间,重庆市人社局将运用数字思维为劳动者提供精准就业服务,打造智慧就业体系,借助“重庆就业数字大脑”,对返乡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画像,动态监测返乡务工人员流向,及时发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同时,当地创新开发返乡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一键办”小程序,集成22条政策包,实现了求职招聘、培训报名等11个服务事项“一站办理”。

  车站的公共艺术品充分展现昌平线南延“科教文化线”以及文化特色线的线路属性,通过时尚、生动、个性的艺术表达形式,记录城市印记,讲述学府故事。例如,学知园站站厅墙面的一组艺术品以“青春校园”为主题,搭建出校门、操场、图书馆、自习室、宿舍、实验室这些大学生活中质朴而又温暖的场景,勾起人们对校园生活的深情回忆。

温政达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