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贸易发展动能强劲 将加快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 腾讯新闻
2024-06-20 09:15:13

  刘烈宏表示,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使命就是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目前,国家数据局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正在推进系列重点工作,包括丰富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数据安全治理等。

  随着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对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构建适应数据要素特征、促进数据流通利用、发挥数据价值效用的数据基础设施。

  国家数据局局长 刘烈宏:数据基础设施也将对扩大数据产业规模、繁荣数据产业生态、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意义。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五年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

  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加快推进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加强顶层设计,适度超前部署。繁荣产业生态,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与融合。并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国际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多国人士: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动能强劲

  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与会多国人士表示,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动能强劲,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期待与中国在数字贸易领域加强合作。

  全球化智库高级经济学家 大卫·布莱尔:我认为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中国在过去二十年中进行了大量投资,特别是4G、5G。我认为,现在是开始收获成果的时候了,这是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多国与会嘉宾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贸易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期待与中国加强多领域合作,共享数字贸易发展新机遇。

  亚美尼亚驻华经济与商务参赞 卡扎良·科尔伦: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已经覆盖全球,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可合作的空间,希望中国企业可以多到亚美尼亚和我们那边的一些企业合作。

  斯洛伐克驻上海总领事 伊格尔·帕佐拉克:这次数贸会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聚焦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贸易合作。

  牙买加驻华大使 亚瑟·威廉姆斯:中国在数字化发展方面走在前列,我们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希望派我们的员工到中国接受这方面的培训。

  全球数字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新亮点。一些与会嘉宾认为,中国数字贸易的发展给很多国家带来机遇,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南非共和国小企业发展部部长丝特拉·恩达贝尼-亚伯拉罕斯:南非的部分产品出口到中国,很多就是在电商平台上交易,这些中国企业也推动了南非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芬兰驻华大使孟蓝:这次我们来了18家芬兰公司,相信能创造很多可能性,增加数字贸易合作,对我们所有人而言, 能助力经济转型和促进经济循环。

  在各大网络平台,冬奥雪道测评视频的热度持续上升,“体验冬奥运动员的比赛场地”成为很多滑雪爱好者的新年愿望。穿林溯溪、越过桥下,初中级水平雪友可以在回村雪道的高速滑行中欣赏小海陀山林之美,大众体验区和家庭亲子戏雪区让更多游客乐享冰雪。

  去年,敦煌机场海关口岸核心能力预验收的工作由支婷婷牵头完成。“新建卫生检疫负压功能区,更新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检测能力,与多部门建立协作机制……不断提升口岸传染病排查和检测能力。”她说,这些工作一项项整理下来,仅材料就有32万余字,800多页。

  呼中区地处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脉北麓,年平均气温-4.3℃,每年低于-40℃的天气有30余天,无霜期仅83天,有中国最冷小镇之称。近年来,呼中区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旨在围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论,依托呼中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方位和极寒资源,在让游客尽情领略大美兴安诗画呼中的冰封雪景、亲身体验挑战极寒的无限激情、感受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不断提升“最冷小镇”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将“寒冰场”融化成“热产业”。(完)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6/48/14553251870829985848.jpg" alt="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拼版照片)。" />

  春节前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工厂2783家、绿色工业园区2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96家。2012年以来,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已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纵观2022年下半年,整体呈现“新开工连续疲弱”、“竣工保交付接连发力”的趋势,预计2023年房企房屋施工和新开工面积仍将维持低水平,同时竣工规模则将继续发力。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判断。一方面,房企2023年的主要资金仍将落脚于竣工保交付上,投入到项目新开工的投资有限;另一方面,2021年和2022年全国土拍规模接连走低,2023年可开发土地规模也依趋势缩减,也将拖累新开工指标。

杨孟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