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招考递补风波,越是高校“自主”越需“自律”

来源: 华商网
2024-05-31 09:54:03

toba18「大学に行かれたんでしょうか」<strong>  沉浸式互动戏剧丰富观众体验</strong>FvvgrM-F1fFdcBn97qspRYNaF-博士招考递补风波,越是高校“自主”越需“自律”

  ■ 社论

  既然“自主招收”的大趋势无法逆转,眼下就更需要教育部门用“严格审查”和“严肃流程”来回应社会的关切。

  据报道,5月27日,一名自称参加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网友在互联网发布举报,称在该校地理学博士录取工作中,7名先前无报名材料公示、无考试成绩公示、无面试考试的硕博连读生进入录取递补名单。在5月23日该学院发布的录取名单中,这7名硕博连读生已经有3名被确定拟录取。学院回应称正在全力调查,将按照公平、公正原则处理。

  过去几年,一些双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陆续取消统一考试,“申请—审核”制成为大趋势。这一制度从诞生之初,社会评价就呈明显的两极分化之势:支持的人认为这样更符合学术选拔和培养的规律,“选择更适合的人去读博士”;反对者则认为此举很可能让博士选拔沦为人情交易,加剧学术近亲繁殖的乱象。

  为了消除这些潜在的风险,多数学校都在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不少硬性规定,以保证选拔流程的公平公正。

  就以深陷舆论风波的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为例,在其《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方案》中就明确说明,专家要对包含硕博连读考生以及“申请—审核”制考生在内的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合格方能进入综合考察。此外,《方案》对笔面试流程、评分与录取细则等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

  只不过,当前“申请—审核”制方案并没有公布材料审核入围的标准,也很少明确导师自主裁量权的边界,使得院系和导师在博士研究生招录中的权力被无限放大,也留了很多可以动“歪心思”的灰色地带。

  一些学院和导师,出于对本校优质生源的爱惜和保护,在情感和操作上就会有所倾斜,这也导致一些“背景”不太好的申请者常常吃“哑巴亏”,稀里糊涂就被淘汰了。

  一面是持续增长的博士申请人群体,一面是不断推出的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等自主招录模式,留给一般申请者的机会越来越少,也不怪大家都拿着显微镜去看高校招录的各个环节。既然“自主招收”的大趋势无法逆转,眼下就更需要教育部门用“严格审查”和 “严肃流程”来回应社会的关切。

  比如,去年刚刚全面转向“申请-审核”制招生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不少学院的博士招生实施方案中都明确写到“招考过程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特别对于本单位职工,不得因为考生是科研团队成员而有额外优惠政策或特殊处理”,一旦发现,“对违规违纪的导师,将取消其招生资格,情节严重者,还将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取消录取资格,计入考生诚信档案,并视情节要求其1-3年之内不得报考学校博士研究生。”这对导师和考生,都有足够的威慑力。

  梳理组团情况可以发现,同一组团内部高校之间往往之前就有支援合作关系。如北京师范大学为N校青海师范大学的对口支援高校,首都师范大学为M校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对口支援高校等等。组团遴选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师范院校之间已有的人员和学术交流情况,在已有基础上推进工作。以华东师范大学组团为例。2020年,华东师大便与南京晓庄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共同对口支援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丽江师专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主任王成介绍,组团帮扶的优势在于各校各展其长,促进薄弱校进步。“晓庄学院强在小学教育,长沙师范学院强在学前教育,这些都是落后地区基础教育需要补的短板。”

  即使花这么多钱,她也并没有对豆豆的考试成绩有要求,“我的想法是,孩子还小,让她觉得参加奥数竞赛像玩一样,不问结果,考得好固然高兴,考得不好也无所谓,毕竟奥数‘鸡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不能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近期以来,针对需求不足的矛盾,各地财税支持措施持续“加码”,激活和扩大居民消费,推动消费市场升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