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高考评卷现场:一份试卷分数如何“出炉”?

来源: 羊城派
2024-06-18 00:13:15

  中新社北京6月16日电 题:探访北京高考评卷现场:一份试卷分数如何“出炉”?

  中新社记者 吕少威

  北京市2024年高考于6月7日至10日举行,目前各科试卷评阅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一份试卷的分数如何“出炉”?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客观?中新社记者16日分别前往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评卷点实地探访。

  如何确保评卷的安全性?

  在位于清华大学的北京市高考数学评卷点,记者经过身份核验、暂存通讯设备、安全检查等多道“关卡”方进入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有“公正、科学、规范”的醒目标语。评卷人员正认真审阅着电脑屏幕上的试卷,桌上摆有纸笔,评卷人员还不时在纸上记录着待进一步确认的问题。

  评卷场所实行封闭式管理,并采取公安人员值守、昼夜值班巡逻等措施确保安全,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评卷场所。

  此外,还有多道“技防”措施。评卷开始前对所有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系统、评卷应用系统进行统一安装和测试,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网络连接采用局域网形式与外网物理隔离,确保网络安全畅通。

  高考试卷谁来评?评至何时?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周玉玲介绍,评卷工作6月11日开始,预计24日结束。其间,北京组织包含特级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等在内的1547名教师,在6个评卷点评阅。

  根据安排,北京将于6月25日中午前发布考生高考成绩,同时发布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全市考生分数分布表 。6月27日8时至7月1日17时,统考考生填报本科志愿,单考考生填报单招志愿。录取工作将于7月8日至8月2日进行。

  如何确保评卷的公平、公正?

  高考试卷一般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其评卷各有相应的工作规范。周玉玲介绍,答题卡扫描后,采取加密手段隐藏考生信息。对主观题图像按题切块后,通过评卷系统随机分发到相关评卷教师账号,每名评卷教师只负责分发题目评阅,无法看到考生整张试卷。

  各科目试题全部实行“背靠背双评”,对双评超过阈值的试题,再进行三评或者四评。评卷专家每天对评卷质量进行一定比例抽检,对经过三评或者四评的仲裁卷全部进行复查,确保每份答卷的评判科学客观、公平公正。

  目前评分情况如何?

  在北京大学评卷点,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科目评卷组组长宋亚云表示,今年高考语文科目从语文基础、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试卷结构与去年保持一致。

  关于大作文的命题思路,宋亚云分析称,题目贴近现实、紧跟时代,引发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性和发展性问题。

  截至目前,已出现了一部分满分作文备选文章,要经过专家组的合议评出最终分数。

  关于数学试卷的评分情况,清华大学评卷点负责人李沛雨介绍,今年的北京数学卷强调了对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也注意到了对选拔性考试能力的相关要求。专家组认为今年数学卷的整体难度适中。截至目前,除去机器评阅的40分选择题以外,110分的非选择题部分每道试题均已出现单题满分情况。

  作为高考学生代表,来自北京市第二中学的彭遥全程参加了本次活动,“从安检的多重防线到‘双评’机制,全程无死角,作为考生,我非常信任评分的公平公正性。”(完)

<strong>  2023中国足球将迎七大赛事</strong>

  跨年活动当天上午9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内尔神经可塑性研究中心主任厄温·内尔教授首先开讲。他以“大脑中的神奇信号”为题,回忆了他获得诺奖的工作——在博士期间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历程,并向大家介绍神经可塑性的概念,分析真实大脑和人工智能的异同。演讲最后,厄温·内尔教授提出许多前沿的科学问题,例如神经元退化、大脑的学习和记忆过程等,既让观众对生物脑与类脑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还启发了广大青年学子在未来不断探索的好奇心。

  所谓“白肺”是重症肺炎的表现之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说,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重症肺炎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衰竭。从CT影像上看,当肺部损失比例很高,才会表现为白肺,并不是只要出现肺炎就是白肺。出现白肺的患者往往是危重症患者,这部分人在所有新冠患者中占比很低。

  这样的结果与北控的大力投入显然是不匹配的,老马也遭到了多方质疑,不过,俱乐部还是选择相信他,让其继续带队备战下一个赛季。

  在COP27期间,中国正式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讲述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总结在工业等重点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的新进展,以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的新成效。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计下降50.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单位GDP煤炭消耗显著降低。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虽有风狂雨骤之时,却以其壮阔深邃,经得起风高浪急。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我国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6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大国战略博弈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林如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