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石

来源: 好奇心日报
2024-06-19 16:03:10

  【光明论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勉励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这封回信传递出党中央对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与深深期许,也更加坚定了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攀登科学高峰、助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姚期智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在初心使命感召下,将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作为追求目标,持之以恒、竭力奋斗,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不懈努力,勇当探路者和领路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人才基石。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近年来,我国持续扩大理工农医类招生规模,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于2022年达到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同时,高水平人才显著增加,根据某科学数据与分析服务公司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23年中国内地有1275人次入选,所占比例从2018年的7.9%上升至17.9%。

  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领域走进科技创新的“无人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日益强烈。面向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保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将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为“题眼”,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实践标准,坚持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培养出支撑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人才,将是衡量我们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要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构建系统性、组织性、长效性的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学科教育和人才后备规划,注重培育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识别具有科技创新潜力的学生,通过早期介入和特别培养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推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依托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多学科培养、项目制训练、多元化评价的育人体系。职业发展阶段,统筹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关系,为创新人才发展提供稳定的经费和项目支持,通过“搭台子”“架梯子”“压担子”等方式,推动青年人才尽快成长为一流科 技领军人才。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激发人才活力潜力,是迎战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拘一格选人才、各尽其能用人才。从科研最前沿、实践第一线发现和培育战略人才力量,深化对青年创新人才的托举培育,营造有利于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和创新生态。支持鼓励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根据国家发展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从0到1”的重大创新突破。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提升创新人才队伍开放合作水平,加速全球与全产业链高精尖人才集聚,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筑牢根基。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经典“活教材”。姚期智院士等一大批科学家正是将自己对国家的深沉眷恋、对科学的坚定信仰熔铸在科技报国、守正创新的行动中,融汇在求真务实、默默奉献的实践中,凝聚在协力攻关、立德树人的故事中,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当前,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道德品质、价值理念、思想体系、历史逻辑和时代意义,给予广大科技工作者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力量,引领大批英才持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坐标,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给养。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新时代科学家的科技报国故事,让科学家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严杨 汪品植]日本COURRiER网站8日载文警告:日本参与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限制对本国企业来说只有损失。

  马龙作为中国男子乒坛名将,是首位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巡回赛总决赛、全运会单打冠军于一身的超级全满贯选手。2021年7月30日,马龙获得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金牌,成功创造“双圈大满贯”纪录,是男子乒乓球第一人。据媒体报道,如今马龙除了运动员的身份,还是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同时也是北京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教练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环境资源界的85名政协委员,绝大多数在相关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有些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些是在实践方面,这能让他们在环境资源这个界别下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职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生物系教授童金南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环境资源界的委员,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增加了40多名委员,他是其中一位,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新增委员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筹建环境资源界别。随后,“积极推进增设资源环境界别的后续工作”被写进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2020年工作综述。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于1998年3月成立,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的九个专门委员会之一。张维宸说,这些年来,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意识到环境和资源方面人士分散在不同界别中,导致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较为分散,因此强力推动环境资源界的设立。此后,这些政协委员的发声能够更集中,履职更有力。

  85名委员中还有三成以上是具有上述领域背景的专家学者,包括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等,其中还包括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均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