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译制:不仅是语言翻译,更是文化诠释

来源: 人民资讯
2024-05-30 15:47:30

   【文艺观潮】

  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具有易于打破地域、时间、国别限制的特征,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将原版影视作品翻译并配音的影视译制更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国影视译制积累了丰富的译制作品和创作经验。但因为文化差异,还存在优质作品在转译中未被理解的现象。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各种高新制作技术、先进创作理念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如何创新探索译制方式,使译制作品直抵人心,激发更多海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应引发业界思考。

  从译制外国作品到译制中国作品,背后是中国影视迅猛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机普及,人们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当时的生产难以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为填补电视台播出的时间空缺,中国大规模引进影视作品,影视译制迎来发展黄金期。《血疑》引发全民追看,主演登上《大众电影》的杂志封面。《追捕》在中国观影人次数以亿计,有观众在电影院看了几十遍。《大西洋底来的人》热播,剧中主角戴的“麦克镜”成为流行时尚。经典作品纷至沓来,译制范围由电影扩展到电视剧、纪录片等,风格类型更加多元。此后,《正大剧场》等依托电视台的译制栏目开始兴起。这些栏目及作品,为广大观众打开瞭望世界的窗口。

  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化进程不断深化,中国影视业迅猛发展,产制能力不断提升,推出一大批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从《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受到追捧,到《北京青年》《老有所依》作为国礼出现在世界舞台,再到《琅琊榜》《小别离》《山海情》等影视剧的多语种版本在海外平台落地,这些作品不仅满足中国观众的观赏需求,还积极拥抱国际市场,登陆国际影视节展、外国主流院线、电视台、视频网站,辐射广阔的海外群体,让影视译制逐渐由主要译制外国作品向主要译制中国作品转变,为构建中国影视海外传播矩阵进行有益尝试。

  政策扶 持,机构参与,协同提升优秀作品的能见度

  影视译制除外语作品译制成汉语、汉语作品译制成外语,还有少数民族语作品译制成汉语、汉语作品译制成少数民族语,方言作品译制成普通话、普通话作品译制成方言等类型,形成了集引进、民族交流、对外传播等于一体的译制格局。译制工作包括翻译、配音、制作等流程,翻译涉及语言、文学、文化领域,配音制作涉及艺术和技术领域,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完成。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制定各种政策,为影视译制事业发展保驾护航。2015年,影视等出口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出台。201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指出,国家对优秀电影的外语翻译制作予以支持。此外,国家还通过“丝路视听工程”等系统工程,将几千部中国优秀影视作品译制成多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播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影视译制事业也离不开不同译制主体的协同参与。其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社会机构合作组建“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专门从事影视剧译制和推广工作,已译制几百部影视作品,在几十个国家主流媒体播出或签署播出意向。得益于国家政策和影视机构的助力,中国影视译制规模显著提升,通过播映权、版权售卖获得收益,为中国影视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据了解,2022年中国电视剧出口达803部次,约14万集。

  更新译制理念和技术,激发海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与译制数量和收益增长形成反差,译制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能得到受众和影视界广泛认可的作品有限。有的译制内容过于“本土化”,难以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导致译制“词难达意”,让目的语受众看不明白;有的作品在语言上没有精雕细琢,在配音上缺乏特色和情感,只是背书一般机械复述,甚至人物语言与画面都不适配;有的作品为了营销宣传邀请缺乏专业知识、不适合角色的明星配音,要么口齿不清,要么拿腔拿调,要么声音辨识度过高,给人一种虚假出戏的感觉。诸如此类问题,都直接影响译制作品的艺术效果。此外,随着视频网站发展,人们欣赏影视作品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很多人希望第一时间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而当下正规译制机构译制作品的范围和速度很难达到要求,这就给盗版、字幕组等侵权内容可乘之机。由于缺乏审核把关,这些内容可能存在错误、负面的信息,会加深偏见误解。

  要实现译制作品质量与数量同步提升,既满足受众的观赏需求,又助力文化的沟通交流,必须对影视译制的本质进行再认识。早期译制以译介、解说为主,帮观众理解剧情。至于作品的对白,作为表演方式并不是译者进行艺术加工的对象。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配音译制为主要模式的时代,创作者更看重声音表演的艺术再创造。其实,这两种思路都夸大了声音、字幕等某个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忽视了影视译制要进行整体文化诠释的本质特征。要通过译制更好地将作品的文化内涵、价值理念传递给目的语受众,使他们理解认同,这才是影视译制的终极目标。

  具体到翻译环节,需要对接原作品的语境、风格、人物特征,以信达雅为标准,采用适合目的语受众语言表达和接受习惯的方式开展翻译活动。比如,《我不是潘金莲》被译为“I Am Not Madame Bovary”,将“潘金莲”转译为西方受众熟知的小说人物“包法利夫人”,一下子让受众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找到了与女主人公对应的形象,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再比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翻译江流儿和大圣“快问快答”的情节时,江流儿提问“托塔天王有塔吗”,大圣回答“没有”。这段对话如果直接把原文字对字翻译过来,没听说过“托塔天王”的外国观众就会觉得突兀。译者将问题改成“你的特异功能都是怎么来的”,大圣回答“我吃了很多神奇的香蕉”。这种处理方式消除了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

  在配音环节,应摒弃流量思维,以贴合度和专业性作为选择配音演员的重要标准,增强情绪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使声音准确契合影视作品的故事内容、人物状态及话语风格。比如,影视译制机构刚开始先从非洲官方语言英语、法语着手进行译制,后来发现很多非洲人并不会讲、也听不懂官方语言,还是习惯看本地语作品。于是,他们在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科特迪瓦等国家举办“中国影视剧配音大赛”,寻找能以本地语配音的非洲“好声音”,这样才能从文化氛围、思维意识上更好地贴合当地受众的观赏习惯。这一思路可供其他译制创作借鉴。

  至于制作环节,剪辑、合成等高新技术的运用,既可以使译制作品的翻译、配音及其整体环节连接更流畅,也可以通过技术嵌入使作品呈现出影视工业美学特征,带给受众更多视听冲击。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英文版系列微纪录片《来龙去脉》,以AI技术赋能声音识别、文本翻译、声线克隆、分轨替换等全译制流程,高度还原中文原片的文风以及旁白的“性格龙设”。人机协同降低译制成本、确保译制精准度,极大提升译制效率,为影视译制制作打开新思路。

  (作者:管振彬 王江蓬,分别系湖北理工学院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尼罗拜尔还表示,祖姆热提阿伊在翻译的时候“十分有技巧”,故意“吃掉”一些不影响整体逻辑的信息。为污蔑中国,有些信息直接跳过不译,或者干脆自己“加料”,比如古力巴哈尔在发言中说中国政府于哪年哪月将其“无罪释放”后还在做进一步阐述,但祖姆热提阿伊就“不翻了”,开始添油加醋地自由发挥,捏造新疆存在的所谓“问题”。

  面对接访,他表示,“有什么问题敞开讲,我们就是来推动解决问题的”。媒体报道,郑栅洁反复强调,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来访问题当家事,推动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常态化。

  声明还表示,沙伊双方赞赏并感谢中国领导人和政府承办和支持此次会谈并推动其取得成功。双方同意将激活两国于2001年4月17日(伊历1422年1月22日)签署的安全合作协议和于1998年5月27日(伊历1419年2月2日)签署的经济、贸易、投资、技术、科学、文化、体育和青年领域总协议。

  邓帅表示,通过不断地整改规范,平台企业对合规问题更加重视,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也建立了良性协作机制,阿里巴巴成立团队专门与市监局对接。“如果没有合规整改的工作基础,很难找准切入点服务这么庞大的企业。”

  在日内瓦参会期间,王江发现,发达国家依然在会场上利用所谓的人权话题攻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所谓“中国人权状况”边会是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框架下举办的,分裂分子在会上的言行有损联合国权威,而我们必须对反华分裂势力试图将一些国际机构和会议当成其传播谣言的平台保持警惕。朱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中方组织以及参加国际会议的频度有所减少,这给了一些反华组织造谣、传谣的机会。此次中方学者当场提出质疑显然让主办方“不太习惯”。

  [#起底玉蕾橄榄菜公司#]#橄榄菜#据媒体报道,记者调查发现,汕头市玉蕾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的玉蕾橄榄菜原材料和污水垃圾混合堆放,阵阵恶臭,苍蝇盘旋。附近居民表示:“橄榄菜不怎么能吃。”#汕头市监局连夜查封多家腌制菜生产商#

谢孟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