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学中文哭鼻子的格瑞斯:我的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人了

来源: 股城网
2024-06-23 08:07:25

  中新网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 孙静波 苏亦瑜)格瑞斯是个热情开朗的姑娘,目前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本科学习车辆工程专业。作为第一批从菲律宾拿到“一带一路”奖学金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她坦言自己非常幸运,“我想要看看中国是怎么样的”。

  2018年,格瑞斯和几个朋友拿到了来自中国的奖学金录取通知,仅用2天时间她便下定决心要接受这份“邀请”,办理签证、健康体检、递交材料、收拾行李……一切准备工作安排的快速高效且井然有序。“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会支持你。”同时她还得到了来自父母的尊重与肯定。

  然而,来中国的第一年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学习中文的压力,对于亲人的思念,让这个平时乐观爱笑的姑娘略感挫折,甚至因为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偷偷躲起来哭了鼻子。

  或许是想做个好的表率,又或许是因为天生不服输的性格,眼前的困难并没有让格瑞斯轻言放弃。她直言,哭并不能解决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就得努力去做,这个方式不对那就再想别的,“因为妹妹们都在看着我啊,我应该要当一个好的榜样”。三四个月之后,格瑞斯的日常交流已基本无障碍,现在已经可以跟中国学生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用纯中文授课,即便专业词汇也难不倒她。

  虽然父母亲人不在身边,但是格瑞斯在中国收获了许多朋友,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宿管阿姨做饭的时候会喊她一起分享,因为与父母年龄相仿,格瑞斯早已将阿姨们视为亲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会有朋友暖心安慰,拉她出去散心游玩……“中国人不需要问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帮你的就会帮你。”

  不仅如此,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基建实力也让格瑞斯连连称赞。提起第一次看到升降停车场时的感受,她说“它可以把下面的车抬起来放到上面,这很厉害”。电动扫地机、快递配送机器人、人脸识别设备,这些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让格瑞斯感慨,“我们国家没有,但是中国2019年就有了”。对于中国可以用两三年时间建设一座非常好的桥梁,她更是直呼“我觉得中国人真的是很厉害”!

  如今,在中国学习生活5年时间,格瑞斯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懂得在邀请别人吃饭时需要站立招呼他人,与宾客碰杯寒暄;就餐时会熟练的使用筷子,吃饭夹菜得心应手;吃火锅时可以自己调配蘸料,准确分辨食物生熟程度……她笑称“我的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人了”。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作为菲律宾来华留学生,格瑞斯感触颇多,在她看来,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能够帮助中国,还能够帮助其他共建国家,“我希望菲律宾与中 国的关系越来越好”。(完)

  <strong>七是加快系统应急保障和调节能力建设。</strong>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及支撑性调节性煤电的建设,提升系统应急保障和调峰能力。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及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推动已开工的项目尽快投产运行。加快确立抽水蓄能电站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推动电站平等参与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及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推进多元化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化储能布局场景,推动独立储能发挥调节作用。

  但疫情之下,广州汽车产业结构性问题也暴露无余。当地媒体报道,广州汽车产业“整零比”仅1:0.35,而汽车发达国家则为1:1.7。

  与第一点相比,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其实,唐代的文人段公路在《北户录》“食目”的注中,引用了北齐颜之推的话:“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偃月”是半月形的意思,此处“馄饨”是半月形的记述。时代不同,“馄饨”曾有“乌冬(饂饨)”及现今的“云吞”两种意思。“乌冬(饂饨)”当然不是半月形的,“云吞”也不是半月形的,仅从形状上来考虑,颜之推所说的“馄饨”不是今天的“云吞”,而是饺子或是饺子形状的点心。

  在1月19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俄罗斯塔斯社记者向汪文斌提出一个问题:“俄罗斯外长表示,俄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外交部有何评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以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着力扶持壮大县域特色产业,着力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着力提升安置区配套设施,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健全社区治理体系,解决好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实现人口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转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如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原本,起源就不是只有一种,是在许多次尝试中才产生的。出于这个原因,迄今为止关于饺子起源的论证很少,只在青木正儿的《爱饼余话》、张廉明的《面点史话》等著作中提及(张廉明,1989),而主要讨论这种食物的来历及发展的著述,几乎看不到。

毛冠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