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携月背土壤返回 嫦娥六号探测器53天任务接近尾声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6-26 04:12:18

  6月21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官方新媒体号发布信息表示,来自月球的“神秘包裹”正在运输中,运输进度已超70%。

  昨天晚上7时,嫦娥六号探测器又在新媒体号上发了这么一条消息:“听说今天四子王旗的天很蓝、云很白还有一群可爱的人等小六回家”,并配了蓝天白 云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嫦娥六号是5月3日发射的,按照发射时所说的整个采样返回任务共53天的周期来看,很快,嫦娥六号就要回到地面了,我们期盼“嫦娥”旅途一切顺利,希望“嫦娥”从月球背面带回的土壤。能为人类更大程度地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当前,搭载月壤样本的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在经过多次轨道调整后,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作为此次任务测控系统的主体部分,我国深空测控网持续为任务提供稳定测控支持,一路引领嫦娥六号回家。

  当前,嫦娥六号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青岛测控站等站点组成的深空测控网持续接收、记录探测器遥测及数传数据、实施上行遥控、轨道测算以及干涉测量原始数据的采集记录与传输等工作。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深空站 张云亮:轨返组合体距离地球越来越近,岗位人员严密监视设备状态调整,及时调整设备参数,保持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此前嫦娥六号的月面着陆、月背采样、月面起飞等关键任务环节,深空测控系统借助鹊桥二号中继星实现测控工作。由于探测器构成复杂、关键任务节点密集,怎样协调好测控资源,是科技人员必须面临的问题。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深空站 彭鑫:为确保设备满负荷状态下的可靠运行,我们加强设备巡检维护,合理安排任务排班,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共同配合完成了嫦娥六号着陆器整个月面工作连续不间断,顺利完成月面采样工作。

  不同于卫星的测控工作,深空测控的任务弧段往往长达几个小时,扎根在祖国边陲的科技人员任务阶段24小时值班,昼夜坚守在护送“嫦娥”回家的岗位上。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深空站 彭鑫:我们可以说是离“嫦娥”最近的人,无论是遥控发令还是接收遥测数传数据,都感觉“嫦娥”是在跟我们对话一样。我们将高标准维护好设备运行状态,守护好“嫦娥”的回家路。

  观风测雨 为嫦娥六号回收提供气象保障

  为了迎接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分队提前一个月进驻四子王旗着陆场,为任务提供气象保障。

  6月21日、22日,四子王旗着陆场持续大风伴有扬沙,瞬时风速最大达到16米每秒。这样的强对流天气,给嫦娥六号返回任务前期准备带来了较大影响。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康林:四子王旗是北边低南边高,这就导致了夏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频率要高很多,再叠加上高空的冷空气系统,它是一个异常活跃的状态。

  据气象室统计,本月四子王旗着陆场已经出现16次降水和13次大风过程。如果返回器着陆时出现大风或短时强降水,空中分队直升机很可能无法起飞实施搜索救援,地面分队很可能因道路冲毁无法快速到达着陆点。为了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保障,气象分队整理汇总了近十年700多万条气象数据,并重点利用转场雷达对可能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进行气候背景分析。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石建平:这部天气雷达能监测周围150公里范围内的强对流天气,这样就能很好弥补落点周围区域天气雷达产品的缺失。通过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就能发现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从而能够对我们的雷暴、大雨、大风等天气进行有效的监测,也为我们前沿指挥部提供决策、提供依据。

  除了雷暴、降水以及地面浅层风带来的影响,能否准确预测高空风向和风速,直接关系到搜索回收分队能否顺利找到目标。如果风速过大,返回舱极有可能远离理论落点或者飘出指定着陆区域,增加搜寻难度。

  颇有意味的是,通过综合梳理二里头文化晚期阶段的资料,赵海涛发现在这一时期道路系统、宫城城墙、宫殿建筑群等礼仪性的、政治性的大型工程均遭到破坏,“工城”却仍在使用,还新建了宫室建筑等大型夯土工程。一个有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解释是,这或许说明当时二里头的政权已被推翻,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设施则被继续利用,这里虽然不再是一个王朝的都城,却仍然是新政权中的重要聚落。

  “线路已封锁,可以上道作业”。5时许,现场防护员林浩接到调度命令。职工们闻令而动,迅速搬起工机具、材料,立即投入到紧张的作业中。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风俗,列车工作人员提前将谜面挂在红灯笼上,有历史人物、城市名称的谜面,也有成语故事、猜字的谜面,旅客们都争先恐后地作答,现场的欢乐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第七届冰雪运动嘉年华预计举办6—8站,接下来还将在绍兴、温州、丽水、台州等地展开,跨城市参与冰雪运动嘉年华或成为新期待、新时尚。(完)

  在这一过程中,因为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释读,殷商王朝的存在借由实证得以确认。王国维甚至不无乐观地做出一种推论:“由殷商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一定程度上,商的证实的确提升了传统文献的可信度,部分地赋予了研究者重建古史自信的依凭和底气,钱穆在《国史大纲》中便如是写道:“《史记·商(注:应为殷)本纪》所载商代帝王已有殷墟所得甲文为证,知其不虚。《商本纪》诸帝王可信,《夏本纪》诸帝王即不必不可信。”然而,这终究只是一种保有“温情与敬意”的逻辑推演,缺少考古事实支撑的夏王朝以及更早时期,依然难以在普遍范围内被当作信史接受。例如,与钱穆几乎同时开始编著各自通史作品的郭沫若、张荫麟,就仍只将商作为开端。

  <strong>金文京:</strong>我是在日本出生的韩国人,从小就关心母国的历史、文化,但我小时候,身边没有太多韩国相关书籍,倒是有不少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书。因此,我开始阅读这些书,对中国产生兴趣,其中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到后来念大学选了中文系。直至20世纪末期,我经常去中国开会,观察到很多学者关心东亚文化交流问题,也有人提议我做这方面的研究,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卷入了这一风潮中。

林政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