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 照亮彝族娃娃成长路

来源: 金融界
2024-06-07 00:47:47

  中新网凉山6月5日电(王鹏 汤雁)“我是中国娃,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我们都有一个家,一个很大很大的家……”6月初,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昭美社区幼儿园,5岁的依伙合英坐在话筒前,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地作了一场演讲。而仅仅在两年前,这个彝族娃娃还只会说彝语。

  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久居深山的彝族民众大多不会说普通话,在就业、务工、融入现代社会等方面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下,2018年5月,依托“一村一幼”计划,“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凉山启动,几十万彝族娃娃开始学习普通话,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思维习惯,培养初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位于昭觉县城东北区域的昭美社区是易地搬迁社区,居民均是前几年从偏远村寨搬迁而来。昭美社区幼儿园目前共有527名彝族娃娃,大多来自脱贫户家庭,每人每天只需交8元餐费。

  幼儿园园长潘怡然说,因为家庭的彝语环境,孩子们3岁入园时几乎完全听不懂汉语,老师需要先从“喝水”“吃饭”等基本生活用语教起。随着日积月累和耳濡目染,升到中班时,能进行日常对话。到了大班,变化更大,能自如地用普通话表达情感。

  “学会普通话对我们彝族孩子有多重要,我自己深有体会。”29岁的幼儿园老师沙马伍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很少接触普通话,从未读过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因听不懂授课内容,学习成绩很差,三年级才勉强跟上。走出大凉山前往四川绵阳读专科后,她更加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潘怡然至今记得一个叫阿西阿作的彝族娃娃,刚来幼儿园时非常抗拒与人交流,三年过后,小男孩不仅作为小毕业生代表发言,还脱口而出“老师请你们放心,我永远都是你们的孩子”,令她感动不已。

  在幼儿园探访过程中,记者随时能感受到这些彝族娃娃的开朗热情。刚走进幼儿园大门,就听到拖着长音的问候,“叔叔好!欢迎来我们幼儿园!”在“快乐学普驿站”,几位小朋友轮番用普通话播报,一口气讲了一个三分钟的小故事。一身彝族盛装的依伙合英主动拉着记者的手,讲述着她的梦想。

  更可喜的是,孩子们学了普通话后,还会回家教爸爸妈妈。依伙合英奶声奶气地说,以前在家里吃饭时,妈妈会说“咂泽”(彝语,意为吃饭),“我就告诉妈妈,‘咂泽’就是‘吃饭’!”

  潘怡然表示,如今孩子们普通话越说越好,越来越自信,社区里的彝族老乡看在眼里,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以前愿意送孩子入园的家长不到30%,现在几乎100%的家长都会积极送孩子入园。”

  “通过‘学前学普’,凉山推进了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学前教育科工作人员石琴说,凉山州已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全域覆盖,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目前凉山州开办幼儿园(点)3253个,较2014年增长了674.5%;在园幼儿从15.5万人增至24.2万人,增长了56.1%。

  石琴告诉记者,“学前学普”行动实施6年多以来,累计惠及凉山学前儿童55万人,参与行动的31万儿童进入小学,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得到明显提高。数据显示,凉山在园儿童普通话合格率逐年增长,2019年6月为73.5%,2023年6月达99.7%。(完)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爆火出圈”非一夕之功。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29日接受<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与长沙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对老城区进行的“有机更新”改造密不可分。

  2022年11月,苹果官网发布声明称,由于郑州工厂产能下降,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出货量将低于之前的预期,顾客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到新产品。

  一早,牧民拉青也准备带着女儿去街上买些东西,到亲戚家拜年。

  招商配置债券,易方达适度加仓医药

  在浙江宁波,人社部门正月初六就组织当地11家重点外贸企业赶赴贵州招聘一线工人。

  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北京市、河北省根据发展定位和实际需要,依法赋予通州区与北三县部分省(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逐步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二是有序实施、务实推进。分步有序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控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健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管理体制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

年广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