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广汽埃安、赛力斯,5月新能源车卖爆了!

来源: 观察网
2024-06-03 06:21:23

6月2日,多家新能源车企5月销量和交付量数据出炉。

刚刚实现交付的小米汽车,也公布了5月交付情况——共交付小米SU78630辆。小米集团CEO雷军表示,小米SU7即将进入新一轮的交付提速,6月将确保交付超过1万辆。从6月起,小米汽车工厂正式开启双班生产,提拉产能。

此前,已有多位业界专家判断,以旧换新和汽车下乡政策将有力刺激汽车消费,进而拉动汽车市场升温。

比亚迪、埃安领涨

6月2日,比亚迪晚间发布5月产销快报,当月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33.18万辆。其中,5月份比亚迪共销售纯电动车14.64万辆,同比增长22.40%;销售插电式混合动力车18.41万辆,同比增长54.07%。

从销量结构上来看,比亚迪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增幅更为显著。近期,比亚迪刚刚发布了最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第五代DM-i双模混动系统,继续刷新并降低汽车油耗。

同时,比亚迪还同步上市了两款搭载该技术的车型——秦L DM-i、海豹06 DM-i,上述车型的综合续航可以达到2100公里。

比亚迪之外,广汽埃安5月的销量较为抢眼,共销售4万辆,环比增长42.5%。据悉,5月份埃安在国际化方面动作频频。先后进驻了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塔吉克斯坦、尼泊尔等市场。

此外,赛力斯5月的销量增势也非常突出。赛力斯(601127)发布的5月产销快报显示,赛力斯5月销量达3.41万辆,同比增长298.62%;今年1—5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5.68万辆,同比增长342.35%。

据悉,5月31日,赛力斯实现了产品焕新,AITO问界新M7 Ultra正式上市。据悉,该车的目标是首周交付4000台,实现上市即交付、上市即上量。

多家车企5月交付上涨

受以旧换新等利好政策的拉动,5月车市“涨”字当头,多家新能源车企的交付量均实现了大涨。

其中,理想汽车公布5月交付新车3.50万辆,同比增长23.8%。截至5月31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77.46万辆。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透露称,理想L6自4月24日开启交付以来,共计交付超1.5万辆,创造了理想汽车新车型交付的最快纪录。在全新产品价格体系的推动下,2024款理想L7、理想L8和理想L9的销售势能也在稳步提升。

蔚来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5月,蔚来交付新车2.05万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33.8%,环比增长31.5%;今年1—5月,蔚来交付新车6.62万台,同比增长51%。截至目前,蔚来已累计交付新车51.58万台。

小鹏汽车公布最新交付成绩显示,2024年5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1.01万台,同比增长35%,环比增长8%。2024年1—5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共4.14万台,同比增长26%。

据悉,今年5月,小鹏汽车宣布正式进入澳大利亚、法国市场,将为澳大利亚、法国市场的用户带来小鹏汽车旗下重点车型,包括小鹏G9、G6等。

刚刚登陆美股市场的极氪汽车,也实现了交付量的继续增长。数据显示,5月,极氪汽车交付新车1.86万台,同比增长115%,环比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

造车新秀小米汽车5月份共交付8630辆新车。雷军表示,小米将继续加大生产力度,确保6月份单月交付过万辆,全年目标交付10万辆,冲刺12万辆。

政策拉动车市升温

5月份新能源车企销量和交付量的集体大涨,与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拉动有密切关系。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预测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对车市私人新车消费会带来百万量级的增量,5月车市必然一扫低迷实现较好增长。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政策对于市场的刺激效应非常显著。乘联会的数据显示,5月1日—26日,全国乘用车厂商新能源批发62万辆,同比增长25%;今年以来累计批发336万辆,同比增长29%。

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契合汽车消费升级趋势,利好于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品牌。从供给端来看,我国自主新能源车也抓住了这一波汽车消费升级和增换购需求的释放,2024年自主高端新能源车型将迎来密集投放。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原标题:比亚迪、广汽埃安、赛力斯,5月新能源车卖爆了!

  王萍萍指出,保险业平均工资增速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较低的保险代办员在2022年大量减少,使保险业就业人数减少近23%,工资总额减少8.2%。低工资保险业就业人员的减少是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

  今年一季度,常州、烟台GDP分别为2184.2亿元、2246.18亿元,增速分别达到5.7%、5.4%,均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李亮认为,基础研究中有一类,短期内看不到任何未来的应用场景,比如寻找质量的来源或正反物质不对称起源,这些问题是关乎宇宙发展和演化的终极问题,不能用简单需求去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目前过于强调“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的二分法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自由探索型的基础研究是漫无目的的,实际上,其目的是构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负责的“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成为2016年首批获得该项资助的三个项目之一。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该项目经费管理比较宽松,但问题是这种项目太稀缺了,这虽然是一种稳定支持的模式,但本质上仍是一类竞争性很强的项目。庄辞也认为,这类项目支持的比例非常小,仍是面向极少数人,目前竞争已趋白热化。

  对于该项目的设立,基金委原主任杨卫解释,除以竞争性支持为主外,对科学研究需要考虑稳定支持的模式。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基金委启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计划围绕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对跨学科的大型科研群体进行约10年的稳定支持,每年资助研究经费超过3000万元,以期待在我国基础研究地貌图上隆起学术上的“世界高地”。

  穆荣平认为,科研资助模式应该是一个“喇叭口形”,在“入口”处,应尽可能资助数量足够多的高风险、探索型小项目。随着对某个科学问题的认知越来越清晰,逐步聚焦到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资助项目数量逐步减少和资助强度同步提升。当研究开发聚焦到重大应用目标并有相当积累时,需要更加系统性、高强度资助,此时科技领军企业实质性参与至关重要。越往后端越聚焦,企业参与积极性越高,到“出口”处,企业自身就有动力出钱资助,不需要政府资助。

刘芳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