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巧的象鼻是如何演化而来的?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秘

来源: 人民网
2024-06-03 01:52:21

  在最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长鼻类下颌的多样性和演化历程,以及其与象鼻的共同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早期象类的取食方式和有关器官的独特演变过程。相关成果与审稿人的评价于2023年11月28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生命科学》上。

  千万年前的象

  下颌和鼻子协同“干饭”

  研究表明,早在1700万—1500万年的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早期象类中的明星物种,具有铲子状下颌的铲齿象已发展出用鼻子卷住植物并配合下颌切断植物的进食方式,这是象鼻最早实现卷握功能的证据。

  本次研究对铲齿象、嵌齿象和豕棱齿象这三类主要的长颌乳齿象进行功能形态对比研究,发现它们的下颌形态各不相同:铲齿象具有像铲子一样宽扁的下门齿,上门齿较短并向下弯曲,没有釉质带;嵌齿象的下门齿呈棍状,上门齿较长,同样向下弯曲,且具有釉质带;豕棱齿象没有下门齿,但是下颌联合部伸长,并成槽状,上门齿粗壮,朝外上方弯曲,没有釉质带。

  除此之外,这三类早期象的鼻区特征也不同。相对嵌齿象和豕棱齿象,铲齿象的鼻骨最小,鼻孔周围的结构最复杂,甚至在演化程度上超过了现生大象。这些鼻部相关的骨骼特征都说明铲齿象具有非常发达的鼻子,因为鼻骨越小象鼻越发达。

  为什么象祖先的主要“餐具”

  由下颌、 下门齿变成了鼻子?

  为了深入揭示铲齿象、嵌齿象和豕棱齿象的食性和取食方式,研究团队采用了多种研究手段,其中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有限元力学分析成为重建这些早期象类取食行为的关键手段: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提供了三种象类不同食性偏好的证据;有限元力学分析则成为恢复取食方式的关键手段。

  研究结果表明铲齿象、豕棱齿象和嵌齿象具有不同的采食方式和生活环境:铲齿象生活在较开阔的环境之中,其下颌只适于切割竖直生长的植物,铲齿象是利用灵活的鼻子卷握住植物,再用下颌进行水平切割,这种采食方式具有非常高的效率;豕棱齿象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之中,适于切割水平或倾斜生长的枝条,它用鼻子辅助压住枝条,然后配合下颌完成采食;嵌齿象的生境介于两者之间或者与两者重合,它的采食方式是多样化的,在林地和草地都能较好地适应。

  对于早期象类,伸长的下颌和下门齿是主要的取食器官,而象鼻仅仅作为辅助工具,不同下颌形态的早期象类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随着生态环境逐渐变得干冷,铲齿象更能适应相对开阔的生态环境,以草本植物为食,最终促进了象鼻抓握功能和灵活性的发展。

  铲齿象向开阔生境的扩张由于晚中新世初的托尔托纳极热事件引起的包括铲齿象在内的灭绝事件而终止,但嵌齿象类接替铲齿象类,持续扩散到晚中新世的开阔生境之中,在象鼻持续向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强的抓握功能演化过程中,象类的取食功能完全转移到长鼻,最终导致了原来的采食器官——下颌和下门齿的缩短。

  因此,开阔环境中采食行为的适应性,正是象鼻抓握功能演化的“催化剂”。该项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大象这一重要类群所拥有的象鼻和下颌演化与生态背景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并为理解长鼻类如何适应环境,环境变化如何塑造独特器官的演变提供了新见解。

  该研究融合多种前沿方法

  获得科学期刊高度评价

  《生命科学》杂志编辑对该论文有很高的评价:“该研究融合多种前沿方法,在生态形态学、行为生态学和共同进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十分令人信服的结果”;同行评议的审稿人也对该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该项研究证据充足、插图精美、补充文件数据充分且详细、三维模型和动画视频详细易懂,这对理解长鼻类的多样性和取食器官的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探索生命科学和进化生物学提供了坚实基础。”

来源:快科技

我们之所以热爱世界杯,不仅是热爱这个球,我们热爱的更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应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图片来源:央视网)

广东惠州:世界杯点燃看球经济世界杯期间影音房预订量增超1倍

但就在本届世界杯开幕前夕,国际足联于当地时间11月18日突然宣布,在卡塔尔世界杯期间,举办64场比赛的八个体育场将不会出售酒精饮料,酒精饮料将只能在国际足联球迷节和其他获得许可的球迷活动场地上买到。

贲万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