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郑州共论弘扬企业家精神

来源: 红山网
2024-05-29 00:37:27

  中新网郑州5月28日电 (记者 韩章云)5月28日,“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作为2024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的配套活动之一,此次论坛汇聚多位业界专家、企业家,就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创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以河南为例,该省高度重视一流企业培育。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寇守峰介绍,去年,该省新认定头雁企业10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3家;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2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549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85家、规上股份制工业企业113家,企业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论坛期间,新时代如何弘扬企业 家精神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

  出席论坛的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刘鹏表示,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核心动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是培育新一代企业家的基石。他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形势下,我们更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而不懈努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经济师许科敏认为,企业深入开展科技管理创新,需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基础性、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科技布局,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应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强化企业创新管理,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推动企业管理向智能化发展。

  在当日论坛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庭彦分享了该企业依托数字化推动能源转型、赋能绿色生活的案例;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刘燕介绍了企业利用资源优势,在新材料领域“逆袭”的经历;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分享了企业专于创新研发,勇闯国际市场的故事。(完)

  四川简化生育登记要求#[最新!#四川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近日,四川成都。消息据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将于2月15日起施行。主要修订以下四方面内容:#四川生育登记取消数量限制#;取消对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条件;简化生育登记的要求;增加信息共享的要求。

  “但必须指出,美方不能一边谈沟通谈合作,一边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利益。”毛宁如此说道。她还提及,中方不怕竞争,但反对的是以竞争定义整个中美关系,反对以竞争之名行遏制打压之实。

  为给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提供更大便利,根据《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44号)有关精神,现决定进一步优化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措施,自2023年2月6日零时起实施,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strong>(十五)实现公共服务提标扩面。</strong>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完成后,符合当地城镇住房保障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按照当地政策给予保障。在安置区配套建设完善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幼儿园,确保提供普惠性服务,满足就近入园需要,不断提升保教质量。支持安置区周边有条件的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强化教师配备,加大紧缺学科专职教师补充力度。支持万人以上特大型安置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发展远程医疗、派驻、巡诊、轮岗等服务方式。支持人口规模较大的安置区建设托育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等,适度建设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设施。支持安置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打造绿色便捷全民健身新载体。

  <strong>(七)全面促进多元化就业。</strong>加强搬迁群众就业情况动态监测,提升大型安置区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合理配备公共就业服务站点或专门窗口,开展常态化用工信息对接。结合实施“春风行动”、东西部劳务协作等,深入开展职业指导、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服务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交通费用等方式,为搬迁群众外出就业提供劳务输出服务,对有需要的提供“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强化安置区配套产业园区、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的就业吸纳能力,建立完善吸纳就业数量与具备条件的相关扶持措施之间的挂钩联动机制。支持在大型安置区设立零工市场,为搬迁群众灵活提供多种形式的临时性就业岗位。鼓励大型安置区成立社区劳务合作社或劳务服务公司,组织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周边以工代赈项目和县域内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高务工收入。充分挖掘县域就业资源,持续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但牧场规模更大、债务负担也更重的李萌则坠入深渊。“每个月要还本金和利息,但从卖奶上赚不到钱,只能卖牛,这个月卖6头,下个月卖4头,杀鸡取卵,卖牛还贷,越卖越少,就是恶性循环,我也没办法。要是知道这个坑这么深,我宁愿当时就赔掉那200万,不至于赔今天这么多钱。”李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蔡茜贵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