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沙地变良田!新疆兵团一单位获誉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来源: 中国搜索
2024-06-09 12:24:09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9日电 (李华北 樊守成 杨超)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先进集体、标兵及先进个人表彰名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3团蔡家湖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称号。这个集体创造了将万亩沙地变为良田的生态奇迹。

  103团蔡家湖镇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农田、居民区与沙漠交错分布,一到春秋两季风沙较大,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通过这些年的植树造林和封育工作,团场流动沙丘基本得到固定。五年来,我们累计实施绿化造林2500亩,封沙育林1万余亩,共栽植各类苗木60余万株,防沙治沙效果显著。”103团蔡家湖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李介绍。

  为保护好栽植的植被,该团镇新建150公里围栏,对荒漠植被进行封育保护,12名专职护林员坚守一线,成为“绿色长城”的守护者。

  “我从事护林员工作已有11年。在巡护过程中我们要对损坏的围栏进行修复,将吹倒的树木扶正加固,树木缺水要及时灌溉。”护林员王建华说。

  目前,103团蔡家湖镇17万亩荒漠中已有13.88万亩披上“绿装”,流动沙丘固定率超90%,植被覆盖率达86%。

  “今年我家的棉花又丰收了,亩产在450公斤左右。”种植户程向明说。

  “十四连三面环沙,我1990年来到这里定居,生活了30多年。”程向明回忆,刚来农场那会儿,开春风沙特别大,一场大风可以刮死一大半棉苗,地膜吹得满天飞,基本上每年都会重播,直接影响产量,造成连年亏损。

  作为植棉团场,当初风沙袭扰时,最先受损的是植棉户。如今沙治住了,环境变好了,最先受益的也是植棉户。

  这些年,程向明的棉花连年丰收,优美的环境、富足的生活,让他感慨万千。“地还是那块地,以前是风沙赶着跑,现在是沙地里‘淘金’。”

  第六师五家渠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有11个团场临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多年来,该师市通过对荒漠植被采取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逐步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建起绿色生态带。

  “在‘人进沙退’的同时,我们利用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苁蓉、沙棘、山药等沙生产业和特色林果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光伏 基地,进一步带动职工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第六师五家渠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江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四五”以来,第六师五家渠市累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完成防沙治沙18.47万亩。目前,该师市共治理沙化土地382万亩,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职工群众享受着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完)

  生活中,人们最常见到的纳米产品,可能就是纳米不粘锅了,它利用了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

<strong>  普法看点2</strong>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五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strong>  共享高质量发展机遇</strong>

  在乔治看来,春节是一个“很有条理”的时间段,因为每天都会有特定的不同活动。人们穿越九州大地,与家人相聚、亲近,共享美好的年夜饭,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体验亲友的爱与友情。他说,这“非常棒”。

  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

范长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