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件民族服饰亮相云南 展现穿在身上的史诗和故事

来源: 城市观察员
2024-05-19 16:26:39

  中新网昆明5月18日电 (罗婕)18日,《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于云南省博物馆开展,来自中国40多个民族的400件(套)民族服饰亮相云南,讲述穿在身上的史诗和故事,开启一场以传统 启发时尚、以服饰承载文化的旅程。

  中国素有“衣冠上国”的美誉,丰富灿烂的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互鉴融通的一大重要例证。本次展览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特别策划,已先后在银川、北京、南宁、杭州、南通等地巡展。

  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时间”通过服饰上体现的历史时间、自然时间和生命时间,见证时代流转,传递传统文化力量;第二单元“空间”重点展现服饰的形式、服饰与环境的关系;第三单元“工艺”集中展现当代工业时尚与传统服饰文化法则的碰撞交流;第四单元“交错”以关注民族服饰和民族工艺的设计师作品,寻找传统服饰走进当下的可能性。

  展览策展人、中国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罗攀介绍,此次展览以人类学的视角,从服饰切入,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进行全新的解读与阐释,找到民族服饰超越时间、空间的价值。“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在国际博物馆日通过民族服饰为主题的展览与当地民众对话,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云南站,展览特别策划“回家”和“疗愈”两个主题,特邀出生在云南的设计师Demon(张婷)参展,通过服饰设计展现乡土情结与当代时尚的交融。“我以云南文山壮族亮布立领对襟女式上衣为原型,创造性使用人字纹皮革、清透薄纱与24味中草药立体珠绣制作三件同款斧型衣,以当代手法延续民族文化中经典智慧。”

  当日,因应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主题,云南省博物馆与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官渡学校、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缔结馆校共建合约,将依托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展览资源等,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多样化的教育项目和课程体系。(完)

  “我们努努力,是能卖掉的。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找其他做电商的朋友一起消化,警告他们,瓜卖不掉就不给饭吃。”张明霞爽朗大笑。

  在这起事故中,暴露出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安全监管不到位、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我们将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深入开展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2023专项行动,特别是对校园、体育场馆、建筑工地等场所进行彻查,坚决消除安全隐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定西,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因地处青藏高原、蒙新荒漠和东南季风区汇合之处,有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成为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三大区域之一,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被当地人称作“洋芋”的定西马铃薯,形整、质优、储存期长、淀粉含量高,享誉世界。

  五个出身农村的大学生,在天水的校园里结下深厚的友谊。“进了本科院校,你可能会发现大家都在学习。但进了我们这样的专科学校,同学都在谈恋爱,都在玩。”杨小强发现,在这样的环境里,同学会迅速分化成两个群体,一群人沉溺在玩乐里,另一群人则四处寻找出路。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两国又一次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需要双方再一次作出选择。”7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到访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这样表示。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农村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关于“新农人”的报告。这份名为《数字农人:新媒体赋能下的乡村发展新动力》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抖音平台上有超过4万名三农创作者。其中,城市白领返乡创业占比最高,为21%;农民工和大学生占比分别为17%和13%。在所有创作者中,31~40岁的返乡青年占比54%。

陈俊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