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他们为何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4-06-21 19:43:34

欧美大群交「考えておくよ」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必须全面、完整、准确把握。本质要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智慧,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答案,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8b4oH-tPJHzNqmZkS3O30VnUGD6J-国际锐评|他们为何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

  “经过慎重考虑,放弃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设立电池工厂的计划。”近日,特斯拉电池供应商——日本松下公司宣布了这一消息。而这并非个案。

  1月,韩国LG“无限搁置”了与通用合作在美建设电池工厂的计划;7月,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宣布因为缺乏熟练工人,把在美投产时间推迟到2025年;10月,日本本田宣布退出与通用合作生产廉价电动汽车的计划,福特推迟了与韩国SK On合资公司在肯塔基州的电池生产……今年以来,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放弃或推迟在美建厂计划。在美政府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和补贴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的背景下,为什么它 们给出相反的“市场答案”?

  对于企业来说,在一个地方投资建厂,要考虑成本效益,考虑当地市场和宏观大环境,还要看当地的产业配套、要素配置等,是经过综合研判后的慎重决策。

  先看投产成本。根据松下的说法,目前在堪萨斯州在建工厂的成本高于预期,很难在俄克拉荷马州再建一家。本田首席执行官三部敏宏也坦言,成本是公司放弃在美建厂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成本难”的背后,反映了美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现状。相关专家指出,美国在电池原材料开采和加工方面依赖进口,加上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高,都推高了企业投资支出。而台积电因为当地缺乏熟练劳动力,机器安装都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美国制造业的劳动力缺乏和空心化困境。

  事实上,为解决制造业空心化难题,几届美国政府都把“再工业化”作为施政重点,希望把就业带回美国。本届政府更是推出一系列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然而有分析指出,美国成本居于劣势、产业政策缺乏连贯性、经济结构过度向金融业倾斜等,都加大了重振制造业的难度。

  再看投资收益。想要得到丰厚回报,企业当然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然而今年10月,松下宣称北美对高端电动汽车的需求正在放缓,并把生产汽车电池的能源部门本财年利润预期下调了15%。此外,美国的配套基础设施也给消费者泼了一盆冷水。据市场调查机构J.D.Power的报告,美国公共充电桩有不少存在故障,2022年美国电动汽车车主充电失败率达1/5。续航里程低、电价高昂、电网不稳定……都让美国消费者叫苦不迭,也难怪第三季度电动汽车在美国汽车市场仅占7.9%。

  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而言,把钱投下去,希望有个稳定、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宏观经济和营商大环境。据美媒报道,韩国LG和通用之间的谈判陷入僵局,部分原因就是LG高管对美国宏观经济前景感到担忧。近日,美联储把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了0.1个百分点至1.4%。相关专家对《国际锐评》表示,美国债务负担创新高、通胀仍处高位、制造业频繁罢工,都使企业对美国的营商环境心存担忧。而美国货币政策急转弯、突发性政治事件等种种不确定性,更是让企业望而却步。

  不光如此,美国还把经济议题政治化,在相关政策中加入种种“护栏”条款,打击了企业信心和积极性。例如《芯片与科学法案》规定相关企业在赴美建厂时须作出排他性选择;《通胀削减法案》新规规定,2024年起在美生产的电动汽车不能包含中国等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这无疑给企业增加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目前,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占全球市场一半以上、在部分电池材料方面的供应可满足90%的需求,跟中国“脱钩断链”谈何容易?全美几千家汽车经销商近日联名致信,呼吁政府叫停“激进”的电动车发展计划。

  更让美国普通民众担心的是,强行把产业“拉回”美国,不只增加了消费者成本,还可能因为巨额支出助推了通胀。美媒报道说,在这个圣诞节,礼物价格持续上涨,超过1/3的美国人决定放弃赠送礼物、42%的小企业主称无力支付正常的圣诞奖金。在这一连串的反应中,市场作出了怎样的选择?答案不言自明。

  (国际锐评评论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strong>无风险利率下行将是长期趋势</strong>

  2022年,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约旦旅游业逐步复苏。据约旦佩特拉通讯社报道,2022年1月至11月,约旦旅游业收入达53亿美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115%,到访外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约一倍。

  海口海事局6日发布消息介绍,2023年春运期间,琼州海峡将迎来水上交通客流高峰,预计过海车辆达到75万台次,同比增加7.1%;过海旅客达到325万人次,同比增加27.5%。(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