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出圈” 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

来源: 北京商报
2024-06-11 08:46:46

  从冷门变热门,非遗“出圈”之路有迹可循。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力度,已成为诸多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的共识。

  如何建立与公众之间 的连接?如何让古老非遗重焕生机?各地文化机构积极创新、各显神通,非遗传承人拓宽视野、提升素养,共同探索非遗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非遗+文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昆戏人物造型系列产品、多功能极简皮影书架、“徽班进京”系列文具……自故宫带起博物馆文创的热潮,非遗文创以日益多彩的形象,逐渐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诗意日常”,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

  “非遗+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用3D扫描建模面塑作品、用人工智能打造数字皮影、将水印版画“藏”进手机……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助力非遗跨越时空的限制,以便捷的互动方式,更加生动呈现非遗魅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公众直观地感触到非遗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运用数字化方式对非遗产品、项目加以保护,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展现非遗的生命力。

  “非遗+旅游”让非遗焕新出彩、生生不息。去泉州蟳埔村体验簪花,在江苏南京感悟秦淮灯彩的国潮韵味,到江西景德镇学习手工制瓷技艺……“非遗游”活动精彩纷呈,已成为很多人近几年旅游出行的首选。多地积极拓展非遗旅游新空间和新场景,以旅游之窗展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让“鲜有问津”的古老技艺拥有更多烟火气。

  “非遗+新媒介”让非遗传承有“新”意。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大展身手,收获了无数喝彩、点赞;利用新媒介特效,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在短视频平台,网友热情分享着自己的非遗体验……这些充满新意的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播普及开辟了新路径,让非遗“活化石”焕发新活力。古老的非遗正在和新的时代连接共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中迸发。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敦煌1月20日电 题:千年壁画“三兔共耳”缘何闻名中西?

  “很多问题处理实现了‘第一次’。研究处理这些问题的会议规格之高、通报范围之广、整改要求之严,在新中国审计发展历程中实属罕见,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侯凯说。

  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当时花市突然通知在下午6点就提早结束,错过了除夕夜的销售高峰期,导致很多档口是亏损的,我们也只是刚刚盈亏平衡,每个人赚了不到2000元,相当于打个辛苦工。”何剑龙说。

  “来中国五年了,每年春节都在青海,最喜欢吃这里的手抓羊肉、手工面片,包包子和饺子是我的新手艺。”古丽表示,今年她将带着丈夫回娘家,“要把手工面片教给我妈妈,让他们也能吃到不一样的美味。”

  董旭东说,中华儿女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支撑和前行动力。只要团结一心,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前进的步伐。

鸡肉紧实滑嫩

郑芝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