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类ETF高频分红成趋势,已有产品正实施月度分红,多只基金修改相关条款

来源: 观察网
2024-05-31 21:27:43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彭水萍

近日,红利类基金出现诸多合同修改公告,重点就基金的收益与分配机制进行调整,一个较为普遍的共性是:基金管理人将通过月度评估收益情况来确定当月是否分红。这也使得一大批红利基金,尤其是红利类ETF的分红频率有望大幅提升。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已有基金在近期开展月度分红,5月28日,红利ETF基金(159581.SZ)发布分红公告,是该ETF上市以来首次按月度分红。该产品由万家基金担任管理人,是在深交所上市、国内首只每月评估、按月分红的红利ETF产品。

红利类ETF向“月度分红”迈进 

无论是新发基金,还是存量产品,红利类ETF的基金合同最近有着明显的调整趋势,剑指“月月可分红”,在实施收益与分配的方案中进行了调整。

5月16日,汇添富港股通红利30ETF发布公告,修改了基金合同中关于分红的条款,指出要每月对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和标的指数同期增长率进行评估,前者超过后者即可进行收 益分配。

几乎同一时期,国泰上证国有企业央企红利也上市发行,并且在分红机制上采用了月度分红评定的形式,基金收益评价日核定的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超过标的指数同期增长率时,即可进行收益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红利类ETF的分红频率一直在向更高频进行优化,此前已有不少基金针对权益分配方案做出调整,适用于按照每个季度进行评估的机制,但随着月度评估机制的不断推开,未来有望有更多红利类ETF开展更高频的分红。

其实从各家基金公司修改的方案来看,对于实施分红的门槛比较低,如净值收益率对标跟踪指数同期收益率只要超过即满足分红条件,即便有一些产品对超额部分进行了约束,但从绝对值看来并不算高。

事实上,ETF基金在跟随指数的过程中,一些流动性较好的产品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同一时期的基金净值收益率往往会比跟踪指数的收益率要高。分析原因,除一些成分股存在打新收益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得益于个股的分红收益入账,基金净资产也会相应有所增加,故而比单纯对照指数的收益要强。

而红利类ETF所配置的成分股天然具有高分红的属性,因此同期收益率领先指数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而提高分红频率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资人参与分红并且获得分红收益的机会,因此市场上此类基金的号召力相对突出。

已有相关ETF正实施月度分红

当然,目前公募基金当中拟实施月度分红的基金数量还十分有限,但也有相关产品已经准备将分红方案落地,且是此前拟实施月度分红的红利类ETF。

5月28日,万家中证红利ETF(159581.SZ)发布分红公告,是该ETF上市以来的首次按月度分红。该产品由万家基金担任管理人,是在深交所上市、国内首只每月评估、按月分红的红利ETF产品。

如前所述,该基金就是在超额收益设限的一类型产品,根据基金合同,基金管理人每月定期对超额收益率进行一次评估,当超额收益率达到0.01%以上时可以进行收益分配。

目前万家中证红利ETF达到分红条件,计划每10份分红0.03元。本次分红权益登记日为2024年5月30日,除息日为5月31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为6月4日。

与此同时,新“国九条”强化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截至4月末,3859家上市公司公布或实施2023年现金分红方案,合计现金分红金额达2.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随着上市公司监管趋严、分红要求持续提高,红利股有望继续占优,高频次分红ETF产品具备长期分红、稳定分红的基础。

深交所亦表示,推动上市高频次分红ETF产品是深交所落实基金市场人民性的重要举措,通过高频次分红努力为投资者提供高频次的现金流回报,提升落袋为安的投资体验,切实把投资者的获得感放在产品开发更加突出位置。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84岁的周长胜系新绛县诗词楹联学会“元老”。为民众书写春联超过50年的他,至今仍坚持每年创作春联、书写春联。有时,他会专程前往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村庄为村民书写春联。

  <strong>2022年36个大中城市大米零售价下降1%</strong>

  “2022年,面对40年以来全球出现的最大通胀压力,我国通过保持定力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时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以及相对安全的能源粮食保障,始终保持着相对温和的通胀水平。”温彬称。

  从策略分类来看,1049只债券型产品去年全年平均收益为14.96%,正收益占比为70.46%,远高于其他策略整体收益。其次,1835只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产品去年全年平均收益为6.39%,正收益占比为60.31%。

  日本外务省发布的资料显示,对于该协定的签署,两国于2021年9月28日开始谈判。2022年5月5日,岸田文雄和时任英国首相约翰逊原则上达成共识。

  恒信玺利2022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拥有终端门店数630家,和2019年相比,门店数量减少119家。门店分布于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230余座城市。

林郁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