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糖社交”渐成时尚 “Z世代”热衷把“糖”留给自己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
2024-06-20 15:51:49

  中新网济南6月20日 电 题:“零糖社交”渐成时尚 “Z世代”热衷把“糖”留给自己

  作者 李明芮

  “我喜欢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不产生过高的社交期望值。‘零糖社交’刚好满足了我把社交变为轻松、自由的体验。”“95后”上班族于現说,“零糖社交”并不苦,他只是希望把“糖”留给自己。

  “零糖社交”,泛指当代年轻人在社交中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不想过度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的社交方式。据Just So Soul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当代年轻人平均2个知心好友,在面对“和朋友相处的最理想状态”这一问题时,有54%的年轻人选择“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交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有时我会疲于应对。”“95后”设计师黄梓熙告诉记者,“零糖社交”让她简化社交关系,减少社交成本,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社交对象,而不是被传统社交中的“情感维系”“面子思维”等约束。“尤其是在创意无限的设计领域,通过‘零糖社交’,我不仅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激发创作灵感。”

  “我们这届年轻人更懂得讨好自己,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舒适的社交。”“00后”大学生郑语彤(化名)告诉记者,她和身边的朋友都希望能主动掌控日常社交的方式和节奏。“我们认为‘零糖社交’是重视边界感和私人空间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交压力,既简单纯粹,又清爽不黏腻。”

  记者浏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现,“零糖社交”并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通过“人机互动”这一创新方式得到进一步实现。特别是在当代年轻人感到孤独时,虚拟人、虚拟偶像等数字化角色为他们提供了陪伴与交流的途径,使得“零糖社交”的概念得以在虚拟世界中延伸和丰富。

  “喜欢‘零糖社交’是年轻人追求‘悦己’的表现。”在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看来,在学习或工作忙碌的情况下,当代年轻人更愿意追求交往成本低、轻松新潮的交友氛围,而“零糖社交”的出现强调了交际中的自主与独立,让社交成了无负担的生活体验。“年轻人乐在‘零糖社交’中放松,实现忙碌生活给自己找点‘糖’的愉悦感。”

  在手工实践中,创造的乐趣与节日的仪式感愈发浓厚。一些博物馆在节日期间推出花灯制作体验活动,邀请专家现场授艺,像中国工艺美术馆结合新春灯展推出的“赏灯学非遗,多彩元宵节”研学活动,引来不少青少年报名参与。还有一些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基础,研发相关文创产品,让小小花灯装点千家万户,如故宫博物院以古画中的兔为灵感,设计六角形宫灯文创产品。不同于打开便会“唱歌”的塑料电子音乐花灯,消费者需要通过手动拼插,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纸艺灯。手工制作的花灯或许不甚完美,却带着熟悉的年味,将它送给亲朋好友,更能为美好祝福增添温度。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2/05/86/6098028022046491130.jpg" alt="" />

  以0.43分之差错失平昌冬奥会金牌,到四年后在北京冬奥会上以0.63分的优势险胜俄罗斯组合,隋文静/韩聪以一枚期盼已久的金牌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完美收官。

  今年春节假期,各地优惠让利现象较为普遍,一定程度推高了旅游人数,3.08亿人次出游的数据,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但另一项重要指标旅游收入,只恢复到73.1%,中间有超15个百分点的差距,反映出旅游消费的恢复还没完全赶上出游人数的恢复。

  “这个大黄米汤圆外皮儿里加了粗粮大黄米,要不要来两袋?要什么馅儿我给您拿,这大个儿的,吃着过瘾,两袋一共30个。”记者发现,除了传统的白糯米汤圆,大黄米汤圆在众多产品中十分亮眼,吸引了不少顾客的目光。

  任子威

李建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