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广州市接待市民游客近582万人次

来源: 香港文汇网
2024-06-12 13:26:27

  端午假期广州市接待市民游客近582万人次 实现文旅消费32.9亿元

  “端午经济”释放消费新活力

  端午假期,广东的龙舟盛景频频刷屏,“为什么端午一定要去一趟广东”成为热门话题。龙 舟竞渡闹端午,闹的是传统文化民俗,品的是粤式生活气息。端午假期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凸显粤式民俗对塑造城市文旅品牌的助力以及对周边游的带动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薇薇 通讯员粤文旅宣、穗文广旅宣

  热度高 本地文旅地标广受青睐

  假期里,广州各文博场所、景区纷纷推出特色非遗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旅行体验中,令不少文旅地标热度走高。据统计,端午节期间,广州31家文化旅游景区共接待市民游客254.4万人次,同比增长近9%。其中15家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59.3万人次,同比增长近7%。

  热闹的端午民俗也让广东多地旅游热度提升。省文旅厅数据显示,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610.6万人次。纳入监测的14段古驿道沿线重点区域共接待游客86.9万人次,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46.3万人次,100个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114.3万人次,75个重点公共文化机构接待52.6万人次。飞猪平台上,广东热门目的地旅游预订量大幅增长,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是广东省内热门目的地,肇庆、揭阳预订量增速最快。途牛平台上,上海、北京、广州是端午假期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包括珠三角地区等“1~2小时交通圈”的出游需求尤为旺盛,龙舟竞赛、博物馆、特色民俗或田园乡村等旅游主题成为大家的出游选择,满足游客对文化探索和休闲度假的双重愿望。

  亮点多 丰富民俗火爆社交网络

  “广州端午百艘龙舟汇聚”“广东人为扒龙舟拼了”……近日,广东端午民俗活动成为社交网络上的传播热点。假期里,当传统节日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文旅融合度进一步提升。

  今年端午假期适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广州,广州塔上演了“与龙共舞,云游高塔”盛景,“非遗趣味游园”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参与,以广州塔5A旅游景区手绘地图为主题的立体龙舟成为热门拍照打卡点。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举办“花式”过端午活动,游客为大熊猫、亚洲象等动物制作大“粽子”。广州融创乐园推出“粽”享非遗活动,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制作香粽,还可以观看“打铁花”“杂技荟萃”等一系列非遗表演。正佳极地海洋世界推出全新水下演出《海底舞龙庆端午》,潜水员潜入展缸化身“舞龙高手”,两条长达8米身姿矫健的金龙追逐龙珠在海底翻转、腾跃。

  不少游客选择走进乡村,参与当地“犒龙舟”“扒龙船”等民俗活动,并与龙舟健儿共享“龙船饭”。据统计,假期期间广州全市接待市民游客中,乡村游游客达242.6万人次,占接待游客总量的42.7%。

  消费旺 新中式旅游成为新潮流

  假期里,广东省内多地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融合文化、国风的“新中式旅游”成为拉动市场消费增长的新热点。年轻人热情高涨,撑起旅游消费的“半边天”,携程数据显示,端午假期主要出游人群集中在90后、00后及80后,分别占比为37%、25%和25%,00后增长最为显著,出游人次同比去年增长近30%。同时,自驾客群更加年轻化,携程租车数据显示,端午假期90后租车订单占比40%,00后订单同比增长150%。

  “民俗+旅游”的带动下,端午假期广东消费也出现一波热潮。美团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广东省生活服务消费在全国排名第一,日均消费规模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速接近20%,较节前一周环比增速超25%。其中,省内文旅相关消费规模同比2019年增幅接近50%,环比节前一周增幅达51%,夜间消费规模占比约51.5%,广州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去年增幅接近15%。

  三天假期——

  ▶广州市共接待市民游客近582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地来穗游客306.4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文旅消费32.9亿元

  ▶广州31家文化旅游景区共接待市民游客254.4万人次,同比增长近9%

  1、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要求,高校要建设健康驿站,为校内感染者提供感染期内相对分离的空间、健康监测和相关服务。刘培俊介绍,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高校的健康驿站建设,加强部署调度,做好规范指引,支持高校健康驿站建设成符合医疗标准、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师生需求的健康之站、爱心之站。教育部颁布规范指引,推进健康驿站建设普及;实行动态监测,支持健康驿站质量达标;加强部门支持,确保健康驿站运行规范;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健康驿站管理能力。

  目前,福建充分发挥对台的独特优势,持续深化闽台经贸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1、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我国新冠病毒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月1日以来,从全国各个口岸入境人员中监测到39种进化分支,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到目前为止尚未监测到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加的新型变异株流行。

  据介绍,我国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于1998年启动试点,2000年全面展开,工程通过严格森林管护、有序停伐减产、培育后备资源、科学开展修复、有力保障民生等措施,历经试点和两个10年期建设,到2020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亿元,工程建设范围由重点区域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由停伐减产到全面停止,累计减少天然林采伐3.32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修复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王筱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