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渡河公”端午祈福 壮族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来源: 学习网
2024-06-12 17:07:39

  中新社南宁6月10日电 题:制“渡河公”端午祈福 壮族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作者 韦佳秀 石玲川

  6月10日正值端午节,傍晚时分,广西上林县三里镇雨声淅淅,清水河两岸站满了人。当地民众踏入浅水区,一边吟诵祈祷词,一边将粽子和“渡河公”放到“小船”上,让其沿河漂流。据介绍,这一习俗自明朝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2008年,上林县“渡河公”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渡河公”又名为“渡老头公”,壮语意为“渡灾爷爷 ”。其形象是用壮族彩布缝绣的明朝装束小布人,怀里抱着用艾草、白芷、苍术等中草药制成的金黄色南瓜。

  当天,三里镇歌圩广场热闹非凡。嘹亮的壮族山歌响彻广场,人们激情对歌,此唱彼和。艾叶糍粑、三角粽、“渡河公”香囊......特色一条街上商品琳琅满目,前来选购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专门从南宁市区驱车120多公里来参加这个活动,看到制作精美、气味怡神的‘渡河公’手工,准备带一些回去送给朋友。”南宁市民韦赟宇说。

  上林县“渡河公”制作手艺人覃美华回忆,幼时生活苦,没什么玩具,最盼望过端午节。“那天,母亲会把她亲手缝好的‘渡河公’挂到我胸前。”覃美华称,成为母亲后,她也把对孩子的希望和祝福一针一线缝入“渡河公”里。

  上林县“渡河公”非遗传承人覃晓燕1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这门手艺。四十多年来,经她手制作的“渡河公”不计其数,“‘渡河公’的制作分头部、身形、南瓜三部分,将其进行组合缝制,再加上装饰就成型了”。

  2017年,覃晓燕注册“上林县庞外婆民俗工艺制作坊”。如今,工坊由原先的1人发展到20多人。“端午节前后,‘渡河公’订单翻了好几倍,这几天一直在赶工和送货。”她说。

  在传承过程中,覃晓燕对“渡河公”制作技艺进行创新,将传统布料改为壮锦,还融合不少现代元素,制出的“渡河公”外观更加鲜活多样,深受年轻人喜爱。

  经过一代代手艺人的传承和创新,“渡河公”的外形从原来的无脸到可爱的笑脸、从无辫到精巧的辫子、从一人抱南瓜到双人或四人抱南瓜。“渡河公”的形象变得更富观赏性,还亮相2023年的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

  近年来,覃美华“渡河公”传承基地、黄福连“渡河公”制作室、石冬冬手工制作室等十余家规模成熟的手工坊在当地相继成立。众多农村妇女利用农闲制作“渡河公”出售,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一年下来,订单从没间断过。”覃晓燕告诉记者。

  当前,随着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渡河公”这一吉祥物衍生出一系列旅游纪念文创产品,远销海内外,越来越多农村妇女加入“渡河公”手工制作行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完)

  目前关于月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学说:分裂学说、同源学说、捕获学说。“现在占主流的说法是分裂学说,即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裂出来的。”阎为国介绍道,因此主流学界认为月球的真实年龄其实和地球差不多,约为45亿年。

  “之所以选择在校生,是因为这样能保障我们有源源不断的创意,也能带动大学生实现线上灵活就业。”姜晓玉说,团队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在每个项目组里,都由有经验的成员主笔,新成员提供创意,大家各司其职,共同完成项目的品牌策划。

  “没想到春节期间生意这么火爆。”萌哒哒椰子鸡品牌运营负责人麦子财日前对记者表示。1月26日下午,还没到饭点,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湾的萌哒哒椰子鸡店门口已经大排长龙。春节期间,萌哒哒椰子鸡在三亚的5家门店营收创历史新高。“美食券”成为平台引流消费者到店体验的新玩法。“美团美食券和消费券效果类似,能够降低到店消费的门槛,引流来的客人不少,效果很给力。”麦子财表示。

  在姜晓玉看来,熟悉家乡自然地理环境、能讲好乡村故事,是返乡从事电商的年轻人的优势,“比如我会在直播间描述家乡的地理、气候条件,告诉观众为什么我们的苹果又大又甜;也会讲到我们去收购土鸡蛋时,被路边的大狼狗堵了1个多小时不敢下车,这样生动有趣的场景是城市居民遇不到的,却是我们最熟悉的”。

  法新社报道,截至8日,强震已致叙利亚2662人死亡。

  法律观点 应尊重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萧俊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