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原拆原建的“上海模式”

来源: 宣讲家
2024-06-01 23:01:23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张馨予

  发于2024.6.3总第114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在上海采访的那几天,每次与那些在老旧小区住了几十年的居民聊天,我总会在他们脸上看到一种混合着骄傲与愤懑的神情。当年能住进这样的住宅楼绝对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老房不再带给他们优越感,只带来各种生活上的不便。

  在一些城市,居民在原拆原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居民自主发起,居民主导,居民参与住宅楼设计,居民出资一部分。而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老旧小区的拆除重建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政府对于全市老旧小区拆建有一个长远规划,并且,一个小区动辄上亿元的拆除重建费用完全由政府出资。

  为什么上海会对原拆原建采取如此大包大揽的做法?在了解上海住房建设的历史之后,我的疑问才得到解答。

  1949年之后,上海建设了一大批工人新村。到1978年,上海新增住房面积1756万平方米,其中工人新村就占1139万平方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工人新村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工人新村几乎都是一套房子分配给几户人家,两三户甚至七八户居民共用一间厨房和卫生间。几十年来,“厨卫合用”不仅是居民矛盾的导火索,也带来了种种安全隐患。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新增病例主要就集中在容易导致病毒传播的厨卫合用的工人新村。因此,上海更有动力自上而下地“消灭”厨卫合用的老旧小区。此外,除了上海,全国恐怕也没有几个城市拥有这样的财力。

  必须承认,不需要居民出一分钱的原拆原建非常奢侈。正因如此,当许多城市的老旧小区原拆原建到最后落得一地鸡毛,上海老旧小区的居民或许能感受到更多温情。

  然而即便是这样,原拆原建项目在上海也并不是总能够顺利地推 进。当原拆原建成为一项福利,人们难免有不同的需求和各种欲望。为了实现最大公约数,一些小区从征询意见到最终启动花费了数年时间,工作人员要与成百上千的居民反复沟通

  一位拆除重建项目负责人告诉我,在居民签约率终于实现100%的那天夜晚,他坐在车里打开音响,感到音乐从来没有这么动听过。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0期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正式提出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业务已在北京、上海等36个先行城市开办,实行个人账户、个人缴费、持续积累、递延纳税。去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可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向资金账户缴费、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包括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等。

  董云虎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提到,必须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目标任务,把促进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作为历史责任。人民政协因团结而生,依团结而存,靠团结而兴,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在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中肩负着重要职责使命。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着力在勤勉履职中增进团结、在合作共事中巩固团结、在共同奋斗中深化团结,努力寻求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凝聚人心力量。

  <strong>入局养老金融市场</strong>

  若放眼整个行业,家乐福的境遇并非个例。近年来,麦德龙中国、乐购等主打大卖场的连锁超市接连“卖身”。与此同时,各地大卖场也屡屡传出关店消息。

  【解说词】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最是伤害民心。安徽省彻查一起征地拆迁领域腐败窝案,切实纠正征地拆迁中的歪风邪气。

  <strong>出境游全面恢复后,谁将率先面对挑战?</strong>

陈盈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